我从事文字工作的三个习惯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海岩 来源: 作者原创授权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2005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无论是部门信息、文字综合、秘书、乡(单字替换)政办公室,都经常与文字打交道,起草讲话、撰写总结,工作中逐渐养成了几个习惯,虽属一家之言,个人喜好,但自感受益匪浅,写出来与同仁们共享一下。
一、文字材料要存三个稿
现在起草材料,大多用电脑完成,既有效率,又容易修改。文无定法,我们写的各类文字材料,都是为了服务各种工作目的,有的是下行发文部署工作,有的是为领导讲话起草提纲,有的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我们拿出初稿后,都会经过分管文字工作领导的审核,单位主要领导的签发或审定。自己写好的稿子,好与不好,只有分管领导,使用稿件的领导说了才算,我们要追随领导的思想,迎合他(她)的习惯,这样才算对口味,才算服务到位。因此,建议将文字材料存三个稿,首先是自己起草的初稿,第二个是领导修改后与初稿的对比稿,这个稿子我感觉很关键,因为每个人的行文习惯在一个阶段是固定的,包括他(她)喜欢使用的文章结构,句式,词语,甚至语气。我们通过将自己的初稿与领导修改过的稿子做对比,才能逐步将自己的思想往他(她)的思想上想,行文习惯往他(她)的习惯上靠,行文才能准确反映领导的思想,实现行文目的。保存对比稿在电脑上的操作非常简单,以word2003为例,打开初稿,在工具标签里面选择修订(Ctrl+Shift+E),初稿的每一处修改都会用红色显示出来,哪里改动了,一目了然,对比明显。第三个就是最终的定稿了,打印材料必须用定稿。
二、身边要有个好老师
这个好老师,我认为是一本汉语词典,虽然现在使用词典的人少了,大家都在网上查汉字,搜词语,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但我感觉查词典依然是一个好习惯。我们已故的著名(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之一罗京,就一直坚持着查字典的好习惯,直到他去世,一本几乎翻烂了的字典就放在他的播音台下。我们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查到一个字、一个词,印象会更深刻,查词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在查到自己要找的字词的时候,往往还能看到其他与它同音近音或者形似的字,这样就容易做好同音字、近似字的辨析,可以有效避免字词的误用和混用。同时有媒体报道称经常性地查字典,还可以有效防止得老年痴呆症。有这个好老师,没有嘴的老师常伴身边,确实会让我们的文字工作受益终生。
三、抓住抓紧瞬间的灵感
做文字工作是枯燥的,乏味的,文无定法,文章材料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动脑来想,如何下笔来写,南宋著名诗人词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文章》中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一个材料任务来了,不知道怎样定框架,谋篇遣词,在办公桌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偶然有的时候,灵感会在脑子中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们就要牢牢抓住它,多年的工作,我养成了随身带一小本的习惯,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瞬间的灵感。已经发表的《坚持三个方面科学谋划乡镇年度发展思路》一文,就是在起草全乡2013年发展思路的时候,脑子中忽然闪现出一些零碎的想法,随即在本上记了下来,虽然粗糙简单,但毕竟将自己的想法固定了下来,以后的完善修改便有了基础和依据。
《河南秘书》2013-02发表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一个新秘书的工作体会
- 下一篇:乡镇工作的三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