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想出彩,总书记用“五类”故事教你“七个高招”
【以稿换稿】 作者: 老笔头 来源: 老笔头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这些重要文稿,善用比喻,使道理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善讲俗语,拉近与听众的感情;善讲故事,使人产生共鸣;善讲新话,使人耳目一新;善讲短话实话,体现务实作风;善用哲学,使内容蕴含深刻;善于用典,以古喻今,神采飞扬,因其“短、实、新”的独特风格和魅力,而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点赞。为了帮助大家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学习写作技巧,老笔头公众号特开设“跟习总书记学写材料”专栏,以使大家能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有哲人说,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谁就会拥有话语权。就公文写作来讲,用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他在许多场合的发言、演讲、文章,都善于用故事传达深意、感染他人,今天我们遴选部分实例,与各位笔友共同学习总书记讲故事的高超艺术,期望对大家行文写作有些帮助。
说到讲故事,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基于什么目的来讲。我们觉得,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不能盲目堆砌、简单罗列。故事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说明道理作支撑的。特别是对起草公文来讲,故事往往是手段、是途径、是载体,目的是启发人、感染人、说服人、教育人,达到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觉得如果讲故事,一般应基于三个目的:
一是增加理论说服力。
枯燥的理论怎么迅速让听众接受,这时通过故事来阐述,可能大家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在起草理论性比较强的辅导报告、授课讲义时,大家可谓试着加入故事元素。
二是拓展内容饱满度。
我们觉得,文章光讲事或光讲理都是欠火候的,只有把事和理融合起来讲,听起来才更饱满。这方面,在领导讲话、党课宣讲、体会交流、调研文章中,都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真实、恰当的故事,会使整体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三是提高语言趣味性。
故事往往都通俗易懂、好听耐记,穿插故事会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你要作个演讲,用个故事开头,可能就会迅速引起听众的注意力,把受众带入你的语境节奏。这方面,总书记有很多经典的范例,下面再作介绍。
明确目的后,那么在党政公文中一般讲哪些类型故事呢,我们通过对总书记讲过的故事梳理分析,感觉至少有五类:
一是励志型。
这是领导讲话、座谈交流、培训授课等文体中经常用到的,比如,总书记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围绕“时间都去哪儿了”讲的个人广泛阅读的故事,启示大家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这对党员干部就是一种励志型故事。
二是廉政型。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相关的材料越来越多,如果通过故事来支撑你的观点,说服的效果会更好。比如,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七发》中吴客为楚太子开方治病的故事,说明提升修养、坚定信仰的重要性,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三是品格型。
就是围绕为官从政的品格来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过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坚持“潜绩”、不求“显绩”,带领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的故事,彰显了好干部的应有品格。这类故事,在各类干部教育、党课材料中可广泛引用。
四是情感型。
我们还看到,总书记在外交出访的各类演讲中,经常会讲述一些反映国家交往、人民互通的感人故事,发挥了拉近感情、增进友谊的效果。这类故事,在写作时也比较常见。大家在实际材料起草时,注意用好这方面的素材。
五是亲历型。
总书记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他经常用自身亲历、亲身见闻的故事来启发引导,这类故事由于饱含真情实感,特别容易让人信服。咱们撰写材料时,应注意结合领导亲身经历的事来说明观点,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说到这,可能大家会问,为啥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来讲,给人的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就涉及讲述技巧的问题了。通过学习总书记讲故事的许多范例,我们总结了七种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引述名言。
就是从故事主人公讲过的话、写过的文来感悟风范、体会品格,达到见贤思齐、律言束行的目的。比如,总书记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张伯行的故事,他这样讲:
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这段话,只简述张伯行的生平言行、全文引用《却赠檄文》,却不难感悟出字里行间的清官风范、高人品行。
二是体现细节。
讲故事重在细节,贵在细节。总书记擅长讲故事,特别是能通过描述细节,春风化人、启迪心智。比如,2016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文中,总书记讲了一个“精忠报国”的故事: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大家看,这里面包含有走路、对话等一些细节描写,正因为有细节,才更显真实更有感染力,使读者深深受到触动。
三是数字反映。
通过数字来反映故事中人物、情节,增加感染力和真实性。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了一个“30里借书”的故事:
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借书看似并不新奇,但是走了30里路借书,这就让人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学会用数字来润色你的故事,也很重要。
四是对比反差。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种手法讲故事,就是通过情节前后反差对比,达到触动人、打动人的效果。比如,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了个郑九万的故事:
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当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郑九万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在了村民的回报上,是老百姓心中那杆秤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分量。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这就是我们树立郑九万这个先进典型的意义所在。
偏僻的山村为救支书,村民居然凑出数万元,这是一个反差;另外通过当地一些干部的感叹,来将他们与郑九万对比,鲜明地传达了典型的力量。如果不这样讲,可能就平平无奇出不了效果。
五是夹叙夹议。
讲故事不要就事说事,要善于通过适当议论,升华主旨、突出观点。比如,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书中讲述了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的故事: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开始亮观点,然后引用,最后再进行小结议论,这种写法比较常见,效果往往也比较好。
六是互相印证。
有时候要通过多个例子来共同印证一个观点,避免单个事例的片面和局限性,这在讲故事时也需要注意。比如,2014年2月17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围绕“制度成熟需要时间”一连串讲了几个事:
英国从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这套制度成熟起来时间就更长了。美国从1775年开始独立战争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新的体制才大体稳定下来,用了将近90年的时间。法国从1789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国成立,其间经历了多次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用了80多年时间。就是日本,1868年就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体制。
这样讲,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逻辑的严谨。
七是问题牵引。
七是问题牵引。增加讲故事的效果,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问题牵引,通过问题引出故事,用故事解答问题,两者良性互动,整体提升材料质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篇《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文章围绕“中国科技为什么落伍”有这么一段论述: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前面问题引入)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是什么时候呢?学了多长时间呢?(前面问题引入)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间,曾经连续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时间不谓不早,学的不谓不多,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用问题来引,文章显得更紧凑、故事显得更突出。
当然,总书记讲故事的运用艺术远不止这些,老笔头也建议大家原原本本多读原著、学讲话,相信坚持下来肯定有所收获。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高手是怎样“抄”成的?
- 下一篇:拒绝千篇一律:万能写作模板,新颖实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