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李斯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佚名 来源: 互联网络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一、出身低微,志向高远
李斯晚年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而他的从政生涯是从基层政府的秘书开始的。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人,“年少时为郡小吏”。古本有注:郡小吏就是“乡小史”,“掌乡文书”,可见李斯是掌管文书的基层秘书。他不满足于小秘书的卑微地位,羡慕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他从无意间观察到的老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李斯平时上厕所时,常常看到粪坑中的老鼠长得又小又瘦,只能吃到粪便中那些没有消化掉的残物,每当人、狗走近,总是表现出惊恐不安的样子,觉得它们真是可怜。有一天他办公事来到官府的粮仓,看见仓中的老鼠长得又肥又大,吃的是上等的粮食,住在宽敞的屋子里,也不受人、狗的惊扰,悠哉游哉的样子与粪坑中的老鼠有着天壤之别。这个发现使李斯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他立下大志,一定要改变环境,进入社会的高层。
李斯的上述感悟,被某些人讥讽为“老鼠哲学”,批评它只注重现实利益、不讲仁义道德。其实这种评价并不客观。就像希望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是坏士兵一样,一般人都有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欲望,这或许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李斯通过两种老鼠的比较,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地方,关键要看他通过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来改变自己的环境。
二、发愤读书,创造机会
李斯选择了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环境——发愤读书,为自己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斯出身寒微,找不到关系走捷径进入官场,于是他辞去小秘书的职务,去向当时最杰出的大学问家荀子学习。对于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来说,师从名师学习经世治国之道乃是进入上层社会的一条理想的途径。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虽然后人将他归入儒家,但是他的学问与孔、孟有很大差别。荀子集战国后期各家学派之大成,关注当时的政 治局势,既讲授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也探讨如何管理天下的政 治。《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也就是跟从他学习经世治国的政 治学。
李斯秉性聪慧,几年后完成了学业,他要用自己的所学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他本是楚国人,但是他看到楚王昏聩,觉得在楚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关东其他五国也差不多,只有发展势头正强的秦国才是施展才能的地方,于是决定到秦国去寻求发展。他向老师荀子告别时说道:“弟子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就千万不可错过……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做统治天下的帝王,这正是我这种平民出身的人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像我这种地位卑贱环境困苦的士子,如果只会批评社会、侈谈淡泊功利、标榜与世无争,这实在不是士子的真实意愿。所以弟子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寻求发展了。”
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正在组织门客编修《吕氏春秋》,年近三十的李斯托人当上了吕不韦的舍人(私人秘书),参与《吕氏春秋》的编纂工作。吕不韦很赏识他的才能,就推荐他当了年仅十几岁的秦王嬴政的侍从秘书(侍郎),这样李斯就得到了游说秦王的机会。他劝年轻的秦王利用强大的国力和六国尚未结盟的大好时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这些建议正符合秦王嬴政的雄图大略,李斯于是得到秦王的信赖,并被任命为宫廷秘书长(长史)。此后秦王遇事就咨询李斯,听从他的计谋,开展对六国的政 治、军事和外交攻势。由于李斯本来不是秦国人,秦王除封他为宫廷秘书长外,又授予“客卿”(外国高级顾问)的尊号。就这样李斯一步步进入了秦国的政 治核心。
从李斯进入秦国核心决策层的过程看,他并没有采用不可告人的阴谋手段,靠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发愤读书获得的才能,以及对人生机遇的准确把握。
三、公文写作,堪称一流
公元前237年,秦王罢掉吕不韦的相位而亲自主政,这对李斯实现施展政 治才华的理想是一件大好事。但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差点葬送了李斯的仕途。
就在这年,秦国的宗室贵族发现,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以帮助兴修水利为名在秦国搞间谍活动,便联名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被逐,在离开秦国时给秦王写了一篇上书——《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用精练而又气势磅礴的语言,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佐前代秦王的功绩,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危害,力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广集人才,而不能拒绝他国来的人才。文章写得词强理直,雄辩滔滔,秦王看了深受感动,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长史”的官职,继续采用他对国家大政的决策建议。
《谏逐客书》虽然只有短短七百来字,却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公文作品之一,体现了李斯极高的公文写作水平。该文作为史料被全文记录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它不仅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而且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散文,被历代文章选本所选收。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现代出版的各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都选录此文,建国后各版中学语文课本也都把《谏逐客书》列为重点课文。
除《谏逐客书》外,《史记·李斯列传》还录有他写的几篇文章,例如他晚年写作的《上书废私学》、《狱中上书》等,这几篇文章虽然影响不及《谏逐客书》,但从写作技巧看仍属公文中的上乘之作。
四、参谋辅政,功勋卓著
重新受到秦王嬴政重用后,李斯以卓越的政 治远见协助秦王制定了各个击破吞并六国的策略,并努力组织实施这一战略部署。仅用十多年时间,秦王嬴政就统一了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嬴政自尊为“皇帝”,李斯因长期辅佐有功,被任命为丞相,终于实现了年轻时“位极人臣”的个人理想。
在丞相职位上,李斯辅佐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集权制度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这一制度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两千年来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沿用。
第二,主持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的庞大工程,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往来和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根据法家的治国理念,协助秦始皇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律,“明法度,定律令”,尤其是从法律上规定“黔首自实田”,明确了封建的土地个人私有制度。
第四,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文字的范本,推行全国。
第五,为了维护(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政府的绝对权威,他上书阐述了私学和儒术的“危害”,建议秦始皇焚杂书、废私学以统一思想控制言论,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秦始皇采纳李斯的这一建议,首开“焚书坑儒”的恶例。
以上几条,除最后一条焚书废学遭到后世的普遍否定外,其他几条都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措施,加上前期在辅佐秦王统一中国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李斯不但对秦王朝来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贤臣,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也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名人。
五、晚节不保,遗恨千古
从嬴政13岁即秦王位,到50岁驾崩,李斯一直是秦始皇的主要谋士,其地位也从随身侍从秘书一步步上升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之首的丞相。但是随着秦始皇的死去,李斯不但地位急转直下,而且其性格中丑陋的一面也暴露无遗,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暴病而死,已经得宠的宦官秘书赵高与胡亥密谋伪造遗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但政变须得到丞相李斯的配合方能成功。《史记·李斯列传》详细记载了赵高威逼利诱李斯参加政变的过程,从一开始斩钉截铁地拒绝参与(“此非人臣所当议也”),到后来“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地表示屈从,李斯在是非极其清楚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地位而背叛了刚刚死去的秦始皇。在赵高策划的宫廷政变得逞后,李斯又受到打压,他虽然明知“二世之无道过于(夏)桀、(商)纣”,但为了保全自己竟迎合秦二世的心意主动上书鼓励他施行暴政,还为他的荒淫无度寻找理论根据。
赵高掌握大权后,指鹿为马,横行朝野,容不得碍事的前朝老臣,就找岔子诬陷李斯“谋反”,于公元前208年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其三族。
两年以后秦帝国灭亡,但与李斯之死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就举起了起义大旗,一年以后项羽、刘邦也举起了反秦的大旗。
李斯年轻时为取得功名利禄而发愤读书建功立业,年老时为保住功名利禄而出卖灵魂阿顺昏君。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的末尾感叹道:如果不是因为功名利禄而晚节不保,“斯之功且与周(公)、召(公)列矣。”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刘少奇对秘书的“严肃”批评
- 下一篇:诞傲致殒的祢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