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古人优秀的秘书文化

以稿换稿 】  作者:杨剑宇   发布:2016年12月12日   阅读:

在中国秘书工作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先人们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又优秀的传统秘书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之一。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秘书文化,能够帮助今天的秘书人员提高修养,弘扬正气,坚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形象,也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秉笔直书

自西周初年起,秘书官吏在记录君臣言行、朝廷政事时,产生了“书法不隐”的规则,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君举必书”是指凡天子、诸侯的言行都得直录,“秉笔直书”是指凡事都得如实记载。

这种“书法”使史官起草的文件和记录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事件原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客观上对天子、诸侯的言行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要他们遵循礼治,“非礼勿动”,以维护统治秩序。

依据“秉笔直书”、“君举必书”的规则,史官逐渐形成了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职业文化。比如,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立庄公之弟杵为景公,齐太史据此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命令他删改,太史坚持不改。崔杼大怒,遂杀死太史。太史的弟弟闻讯,继承兄长遗志,继续直书“崔杼弑其君”,又遭杀害。另一个弟弟仍然坚持直书如故。崔杼慑于太史兄弟的凛然正气和舆论指责,只得罢手,无可奈何地让太史记下自己的罪行。与此同时,正在外面的史官南史氏,闻知太史因据实记录朝廷大事而被杀,毅然手执记事的竹简赶回都城,准备继承太史遗志,走到半路获知太史兄弟已拼死记录在册,才返身而去。齐太史和南史氏为了维护“大事记”的真实性,不畏强暴、前仆后继、不惜以身殉职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崇敬,也说明实事求是历来是我国秘书工作者的优良传统。

又如,公元前607年,晋灵公企图杀死执政的正卿赵盾(即赵简子)。赵盾被迫出走,未及走出晋国国境,他的族弟赵穿已经杀了灵公。赵盾闻讯立即返回国都,迎立成公继位,自己继续执政。董狐时任太史,在记录这一事件时写下“赵盾弑其君”,并向朝臣宣示,以正视听。赵盾不服,辩解自己并未杀灵公。董狐反驳说:“你身为正卿,避难逃亡未出国境,返朝后不讨杀乱臣,罪责难逃,弑君的罪名应该由你承担。”可见董狐是严格依据礼治观念来记录史事的。他不畏权臣,敢于记载执政者的罪行,其胆识可嘉。故孔子称赞他“书法不隐”,是“古之良史”。

宋太祖赵匡胤在天下太平后疏于理政,常在后花园弹鸟取乐。一次,有官员来奏事,他玩兴正浓,不予理睬。那官员再三请求,才得以奏说。他一听所奏并非要事,怒斥道:“如此小事也来烦扰朕!”那官员辩解说:“臣以为最小的政事也比弹鸟重要。”赵匡胤气得抽出腰间的小钺,以背击其嘴,打落了一颗门牙。那官员也不求饶,只是弯腰捡起门牙。赵匡胤见了更加发怒,骂道:“你还想去告朕不成?”那官员俯首答道:“臣无权告陛下,只是将牙交给史官,史官自会记录下来。”赵匡胤一听,忙陪着笑脸说:“算了,算了,朕知道错了。”赶紧批复所奏之事,生怕史官真的会记录下此情节,有损自己的名声。

这种鲜明的职业文化代代相传,成为史官的特色,千百年来被人们所赞誉。古代史官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可敬仰、可信赖的良好形象。

忠于职守

历代秘书官吏忠于职守、严守制度、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钦佩。如西汉昭帝时,有一天,皇宫中出现了异常现象,群臣惊恐不安。执政重臣霍光担心发生变故,命符节令将玉玺交给自己保管,符节令按照制度予以拒绝,霍光发怒,欲自行去取,符节令猛然拔剑,挡住他的去路说:“要想夺走玉玺,除非先取走小臣的头颅!”霍光大惊,仔细一想,符节令的做法是忠于职守、严守制度的。于是,次日特地奏请皇帝赏赐了那位符节令。

古代不少秘书官吏为了严守制度,忠于职守,甚至对皇帝的不合理要求也敢于拒绝。唐高祖李渊的内史令萧瑀,敢于依据制度驳正高祖的诏书,曾将高祖考虑不周的诏书压下不颁。高祖训斥他,他以隋朝“内史宣敕,前后相乖”,致使“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的史实,陈述政令不经仔细审核而颁发的危害,说明自己每次收到高祖的诏书都仔细审核,使其不和以前颁发的诏令相矛盾,以保证政令的一致性、连贯性。高祖听后心服口服,赞扬他尽心尽职,为自己分忧。

唐德宗贞元年间的门下省给事中李藩,掌文书封驳之权,每当皇帝下颁的制诏有失宜之处,他都在上面批注修改意见。同僚提醒他谨慎为妙,说这是御笔亲批的诏书,你还是另用白纸写上自己的意见,附于其后为妥。李藩却不以为然,依据给事中有权在认为不当之处“涂窜而奏还”的“涂归”制度,仍然在诏书上批注意见,其敢于尽职的精神令人感动。

隋唐时期,每当皇帝召集大臣议事,都有“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记录必须真实,记录后任何人不得更改。记录日积月累,按季度转交史官编撰成册,无关人员不得阅读,连皇帝要查阅也不容易。唐文宗李昂时,统治集团骄奢淫逸,文宗特地召集宰相们讨论此事。起居郎郑朗在场记录,宰相们的谈话涉及不少内部丑闻,郑朗都一一记录下来。事后,文宗担心这些丑闻将来见诸史书,会受后人耻笑,想查看记录。郑朗拒绝道:“微臣所记录之事,要编入史书,按照制度,陛下是不能索取查看的。”文帝也只得作罢。

落笔神速

拟写公文是古代秘书的主要职责之一。古代秘书大都来自于士人,具有很高的文字修养,撰写公文的技能很过硬,多能落笔神速。

三国时期的阮瑀,曾受学于大学者蔡邕,擅长拟写公文,被曹操礼聘为司空军谋祭酒之职,掌管记室。一时,曹操府中的章、表、教、令,军国书檄多出于他和陈琳之手。有一次,他奉命作檄文《为曹公作书与韩遂》,在大军待发之际于马背上飞笔疾书,不加修改,一挥而就。曹操审阅时,竟不能增损一字,大加赞叹。可见,阮瑀撰拟公文的技能已达到炉火纯青、下笔成章的境地。

南朝梁时的裴子野,一生中历任录事参军、记室参军、尚书比部郎、中书舍人等秘书官职。他学识广博,文思敏捷,落笔神速,起草文书、檄文都不拟草稿,一挥而就,首尾贯通,颇具气势。他对自己的落笔神速曾作过自述:一曰文书“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即腹稿酝酿充分;二曰“剪截繁文,删撮事要”,即反对辞饰,提倡简练朴实的文风,重在辞能达意。

唐朝的陆贽,德宗时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要,负责撰拟诏书,擅长撰写表、疏、奏、议等公文。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朱泚叛乱,陆贽随德宗避乱于奉天,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一天要下颁数十道诏书,都由他撰写。他写诏书时,略一思索,操笔即成,而且能忠实传达德宗的旨意,文笔又洗练畅达,议论深切,说服力、感染力甚强,同僚无不钦佩。著名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就是其杰作之一。此诏书原由别人草拟,他看后不满意,自己动笔。诏书一开头就为德宗引咎自责,痛切检讨。所以,诏书一经宣谕,士卒无不为之感动哭泣,效果显著。陆贽的这些公文被后人编辑成《陆宣公奏议》22卷传世,成为古代公文的精华。

宋朝的翰林学士都是落笔神速的快手。当时规定,凡遇拜相或有重大决策时,皇帝于当晚宣翰林学士进宫,口授机宜,令他们神速记下后回到学士院闭门撰写,当晚必须拟毕,立即呈送皇帝审阅,再由他们誊清于白麻纸上。清晨,即由阁门使将诏书送出,交中书舍人宣读。重大诏命的撰制于一个晚上完成,不可谓不神速。

清朝军机处的军机章京负责拟写谕旨,从接折、拆阅、进见请旨,到草拟、审阅、誊清,整个过程多在当天完成。遇到紧急谕旨,当时交下,立即撰拟,动笔千言,从起草到誊清只需一个多时辰。遇到夜间送来的紧急军报,皇帝宣他们入宫授意,命他们当场撰就,由皇帝审阅后立即发出。如果皇帝出巡,有所旨意,向他们授意后,他们立即歇马路旁,挥笔撰写,写成再上马,赶到下一行在进呈皇帝,其速度着实惊人。

古代秘书官吏的落笔神速这一传统,对今天的秘书人员当颇有借鉴意义。

处变不惊

处变不惊是我国古代秘书的又一优秀传统文化。他们遇变不乱,临危不惧,或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补救窘局,或以聪明才智化解危机。

南朝高帝萧道成在位时,负责起草诏书的是中书舍人。当时,萧道成欲废撤苍梧郡这一地方建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这天,他命值班的中书舍人虞整起草诏书,次日早朝就得颁告天下。不料,虞整因整夜狂饮,昏睡不醒,失职误事。清晨,萧道成只得另召中书舍人刘素宗拟制。刘素宗仓促受命,却不慌不忙,当即挥笔拟就,经萧道成审阅后,刘素宗又立即指挥主书十人,书吏二十人,抄录数十份,完成了任务,补救了同僚的失误。萧道成为此对刘素宗大加赞扬说:“今天地重开,赖卿之力也!”

唐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寿春郡有五兄弟出就藩封,需在朝堂上举行仪式,同时颁授册命。朝廷各部门做了许多准备,却于忙乱中遗忘了制作册文。待百官到齐,仪式即将开始,才发觉这一失误,宰相们相顾失色。中书舍人王教得知此事,处变不惊,立即召来五名书吏,命他们各执毛笔,自己口授,书吏分别录写,不一会儿,就写成五份册文。宰相们审阅时,见册文写得既合礼仪,文辞又美,大为叹服。此事在朝中一时传为美谈。

唐朝名士令狐楚曾任节度使郑儋的掌书记,郑儋暴卒后,因未能及时处理后事,手下的骄兵悍将喧哗骚乱。令狐楚在白刃相迫的险境中镇定自若,挥笔疾书,顷刻拟就遗表,并声情并茂地向三军宣读,将士们听了感动落泪,甚感满意,军心稳定下来,一场暴乱被制止。

富有气节

民族气节是我国古代秘书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由于古代秘书官吏多来自士大夫阶层,以治国安民为己任,所以民族气节都很强。这在两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高宗、秦桧要向金称臣求和,受命起草国书的翰林院直学士曾开极力劝谏无效,乃请求辞官,拒绝起草。秦桧劝他要识时务,他凛然反驳,并联络许多朝臣联名上书,反对屈膝求和。

历任起居舍人、起居郎、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翰林学士等秘书官职的洪迈,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受命出使金国,国书中对金以敌国相称,高宗亲手将国书交于他手,寄予厚望。洪迈至金后,金主见国书不悦,令他删改,并欲以臣礼接见,洪迈坚决拒绝。金国遂封锁使馆,三日不供应水和食物,洪迈仍不屈服。金人无奈,只得放他回宋。洪迈出使敌国,不辱使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时人所赞誉。

擅长书法

古代秘书对文字的改进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书法成就而入仕或名垂青史者不计其数,但因书法影响到个人的生死荣辱、命运大起大落者,当首推秦朝的程邈。

程邈,字元岑,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起初,他担任县衙中管理监狱事务的小吏,一直喜欢研究书法。后来,他因触犯刑律,被判处长期监禁,囚于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牢中。秦朝的法律繁细而严酷,像程邈那样的重刑犯,即使不囚死于牢中,也会被送去服苦役,十有其九死路一条。面对绝境,他没有颓丧悲伤,仍然潜心研究书法。他发现当时推行的小篆笔画很复杂,写起来颇为费事,于是将自己多年搜集的民间流传字体加以整理,去其繁复之处,省减篆书笔画,将长形改成方形,圆折改为方折,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将小篆改造成一种新的字体。这种字体先在徒隶(地方官衙中办理文书的小吏)中试用,人皆称便,大受欢迎,故称为“隶书”。

后来,程邈又将隶书上呈皇帝。正在推行“书同文”的秦始皇,正苦于小篆笔画繁复,加上他实行君主集权制,全国各地的官员事无巨细都得具文奏报,一时公文浩繁,他每天得阅读、批示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简文书,感到十分吃力。因此,一见到程邈上呈的隶书,秦始皇十分高兴,立即下令释放程邈,并破格升任他为御史大夫。秦朝的御史大夫是朝廷最高官爵“三公”之一,掌管收受和处理公卿奏章、四方文书并监察百官等,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秦始皇还命程邈迅速推行简捷易写的隶书,使隶书很快取代小篆成为文书工作中通用的字体,并促成了汉字发展的重大变革,对我国书法艺术和文书档案工作都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程邈因书法成就从阶下囚一跃而为高官,也算是中国秘书史上的一大趣闻。

到了汉朝,朝廷对秘书官吏书法上的要求更高,尚书台、御史府等中央秘书机构选拔秘书时,须考其大篆、小篆、刻符、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八种字体,合格者才能被录用。东汉灵帝光和年间,朝廷还特地设立了鸿都门学,专门教授辞赋、书法等,毕业后授官,其中不少学子被用为秘书官员,使秘书官吏的书法水平显著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大有发展,楷书、行书、草书流行。统治者都聘请书法家担任秘书官吏,如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梁武帝萧衍时的王褒,北齐的赵彦深等。自此,任用书法家为秘书,秘书精通书法,成为历朝秘书职业的一大特色。这大大提高了公文字体的艺术性,使公文面貌整洁、美观。古代秘书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知识广博、富有谋略、敢于直谏等。所以,几千年来秘书的主流形象一直是正直干练、博学多才的,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来源:秘书杂志(微信mishuzazhi)】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