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统一和我国秘书体制的建立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子影 来源: 秘书工作杂志(微信mishugongzuo)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始终注意发展生产,奖励战功,军队英勇善战;法令与政令比较统一,各级官吏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加上地处关中四塞之地,进退攻守运用自如;又善于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和弱点,进行了各个击破,分化瓦解,因此,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确定官职,建立秘书体制
为加强(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集权,秦始皇便集中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称,号称皇帝,以显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秦始皇还把皇帝的“命”称之为“制”,“令”称之为“诏”,自称为“朕”。不准臣下在语言文字中涉及皇帝的名字。在文件上每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必须顶头写,或另行抬头。同时规定皇帝的大印用玉雕刻,名曰“玺”。同时还配有一整套服饰制度以示区别。
秦王朝还规定了所有上报到朝廷的重要公文,都必须经皇帝亲自审批。秦始皇每日审批的公文也有定量要求;以一石为度,即一百二十斤,约合现在五十多斤。因为当时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片和木片上的。试想,审批五十斤重的竹木简公文,若没有完善的秘书工作运转体制是不可能完成的。
秦始皇把战国时代各国的官僚制度加以整顿,建立起一套从(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到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监察之责。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之为三公。在他们之下设九卿:廷尉管司法;治粟内史管租税收入和国家开支;奉常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掌管国内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警卫;少府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池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管宫廷警备;太仆管宫廷车马;宗政管皇室宗族事务。九卿之外,还设有掌管宫廷修筑的将作少府等。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领取国家俸禄,概不世袭。在这些大官吏之下,各有不少属僚,以共同组成(中间的意思,一个名称替换)政府。
其中,御史大夫身为副丞相,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律,经由他亲手转交给丞相颁布。奉常虽说是属官,但非常之重要,皇帝用他以“通中令”,做顾问或随时备以咨询。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工作,他的下属又设有大夫、郎中、谒者。大夫没有一定员额,无行政职权,只参与政 治上的议论。谒者专职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做接待工作。在少府之下置尚书、佐弋、考工室等。尚书负责宫廷中的收发,佐弋掌管打猎,考工掌管制作器械。如此可见:秦统一后,一个完善的秘书体制已经确立。
御史升格,主管监察之事
若单就秘书分工来考察:御史一职,出现很早,战国时即在君王身边任事。所不同的是:秦统一后所设的御史大夫是升格的副相。虽然国家大事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上奏,副相只有分工经手转交之责。但由于他熟悉全部的国家法律政令,所以兼负对臣下监察之责,它的所属有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纠察百官。御史还负责掌管图书律令及四方文书,并保管全国的重要文书档案。此外,正因御史能掌握公文律令的详细内容和要点精神,所以遇有重大案件时,就派他们出去调查处置或审问,甚至直接派往军队中负责监督军纪的执行。
据《汉书》记载,秦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侍御史,御史或柱下史等职官。到了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官署名为御史台,但仍兼理秘书事务。成帝时官名改为大司空,成为纯粹的政务官,其手下的御史中丞遂为御史台长官,外掌纠察,内领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等,以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成了皇帝的秘书长。
将上古的史官与秦统一后的御史作比较,可以看出,过去的史官是以书事为主的,监察为副;秦始皇置御史大夫“上策”百官,反而监察为主,书事为副了。从此,御史大夫在百官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至以后,监察御史成了官制,可以代表上级考察监审一切专案。于是成了监察部门官署一个特殊发展的方向。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