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写材料的孤独和惆怅!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秘书微刊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作为一名拥有学写材料六年经历的办公室人员,身边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快速的写好材料?我在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方法、技巧的同时,更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写作的体会。想说的是没有那么多的写作套路,主要是自己的一点写作心路体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说写材料是“痛并快乐着”,怎么个痛呢?就是没人体会的那种孤独和惆怅。每次拿材料的时候,就有俩小人,一个说这样写就行啊,交差吧;另一个说,你这写的什么玩意,再改,就这样辗转反侧。怎么个快乐呢?就是经过了“十月分娩”的等待和培育,终于有了“一朝分娩”的成果,不论男女,总归是落了地了。
但到这一步还不算完,“孩子”出来了,是不是自己的?得到领导的肯定后,这“孩子”算是成功了;领导不满意,一稿二稿,推倒重来,这“孩子”最后啥样还得领导说了算。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经手的大大小小材料,算下来平均一天三篇。这么来看,六年的积累也是很惊人的。电脑上有个专门的文件夹,就放自己曾经经手的材料,有的甚至是十易其稿,想想当时也是蛮佩服自己的,完全是因为自己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大的内心,放在现在我肯定坚持不下来。当然,现在写材料算是找到了一些门路,一篇稿子改三遍就是最多的了。
当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到处积累学习,看人民日报、《求是》、《党员干部之友》等,准备了笔记本记好词好句、尤其是一些高屋建瓴、时髦的、漂亮的标题、语言,一个个的抄,也不觉得累;期间也在网上、参考书中找过很多写作的技巧、模板套路;偷偷买了写作指导用书,向很多文字大秘、前辈请教,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思路、润色自己的语言;也有过半抄袭、模仿他人、一气呵成的过程。现在回头来看,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这里就谈自己的三点建议吧:
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本领恐慌可以理解,不会写、写不好情有可原,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公文。我见过一些,他们就是“破罐子破摔”了,稿子被退回了几次心中不满,被领导批评了几次闹意见,时间长了领导也不想用你了。“一锹挖不成水井,一斧砍不倒大树。”没有人能提笔挥毫就是一篇大作,我坚信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在材料成型后,一句句甚至是一个词一个词的修改,并不是说没有一气呵成的,但是如果再能仔细琢磨琢磨,其实还能更好,“文无第一”只能说是每一个文字都有提升的空间。在亟需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时候,只要肯积累,肯总结归纳,总能见到量变有了质变,“守得云开见月明”。
二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武侠中有人用剑,有人用刀,有人用棍,总有适合自己的。写材料也是一样,比如我喜欢用一些排比句,引用些诗句、俗语,句式上多用短句,递进式等。这都是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屡试不爽,因为自己熟悉了,在行起文来就很顺畅,也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就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和修改中总结。很多人平时不喜欢动笔,有了材料才写,其实大家可以采用投稿的方式,多多磨练自己的文笔;很多人写材料不愿意改,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杀死多少脑细胞换来的,不舍的改。这都是不可取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大家要相信有时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三步。
三是用真心写真章。这个是在第二点建议的基础上,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的进一步升华。不论是套路也好,还是技巧也罢,但终归还是材料为王。好的内容总是能够“余音绕梁”。我刚开始写材料,尤其是给领导写一些讲话稿、交流材料,也是干巴巴,一点都不圆润,都想把自己给“盘了”。材料数据都是现成的,就是欠缺在用心用情上,总想着应付完成,抓紧完成,重量不重质,有时材料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自己都读得很乏味,领导更是“难以下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为工作而工作,缺少了发现文字之美,当我们的心灵有所共鸣,此时的情感就应该释放。因为只有真的感情才能触及到读者、听众的内心,才能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的惺惺相惜。很多人说,公文不需要这么多的感情的,严谨是第一位的,是的,我在这里也不是说让大家放飞自我,而是去用心对对待写材料这件事,或许写材料真的很乏味,但是我们也畅快于搁笔后的“一览众山小”。
就先分享这么多吧,如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多多批评指正,因为我也相信,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就会有两个思想,毕竟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我做秘书工作的点滴回忆
- 下一篇:初心不改,继续前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