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国的黄昏——《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杨文 来源: 秘书工作交流群 【加入会员】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不见风雨飘摇,也触不到病入膏肓,唯有隐隐发痛的"慢性病",让人在平淡无奇的日子中,感到些光阴的懒懒流逝。
黄仁宇先生用历史学家的视角,文学巨匠的情怀,带领我们凝神此刻的中国, 在时间的温暖里,切开一个断面,揭开曾经的故事。
作者截取了从皇帝、宰相、士大夫到六品官员、军事将领、儒家信徒等六方面人物的片段来组成明代政 治经济军事思想的群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明代中国所谓僵化的、保守的官僚体制与落后的、混乱的、零碎的税收管理体系,并以极为个性化的叙事风格刻画了为实现治平抱负而在体制中抗争与灵活变通的人物。
为我们摹画出明代建国初始的小农思想与顶层设计,即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的清晰图景。
贯穿《万历十五年》整部书的一个思想主线就是,西方近代化的技术、组织与制度的理性化、尤其是财政税收体制上的数目字管理化并没有在明代中国发生,而与此同时的西方正处于迈向近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关口。
作者一方面是在为中国错失这样的良机而继续沿用传统的老体制不思进取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中国没有走上这条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而诊断病因。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沉疴痼疾就在于以道德、礼义代法律、以道德代技术的传统思维,而这两项是儒家思想规训下的文官集团的铁律。
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在维护祖宗成宪、先圣经训、仁义道德的名义下坚守着他们所认定的"政 治正确",而这背后渗透了多少个人利益的考量与权衡,则是以非常道德化的面目表现的。
相形之下,被文官集团裹挟与道德绑架的皇帝看起来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其所谓的专制权 …
【文章共3088字,精选参考范文,仅供学习借鉴】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读《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己》有感1000字
- 下一篇:《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