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春秋前期,齐桓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一度称雄中原的郑庄公逝世后,其霸业亦随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齐桓公。他重用具有改革思想的管仲等人,制定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图霸战略。齐根据其地近东海,士地肥沃更富渔盐之利的有利条件,在经济上施行“拥地衰征”,“通货积财”等发展农业、商业的政策,并“使民鬻之四方”,运盐至内陆各国.换回金属。用以制造兵器。同时还设立了允汁犯人缴纳金属及兵器赎罪的制度。政治上实行“叁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后。成民之事”的政策,将国都地区,划为二十一乡(每乡二千家):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将鄙野之农民,划为五属(每属九万家),分级管理,并建立荐举及监督制度以加强统治。军事上实行“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政策.规定士乡国人专服兵役,世代相传,以保障拥有充足、稳定及高质量的兵源。并将士乡按轨(五家)、里(五十家),连(二百家),乡(二千家)四级编组。军队与之合—,亦按伍、小戎,连、旅四级编组,每家出战士一人,一乡二千人为一旅,五旅组为一军,全国共三军。由于战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彼此熟悉了解,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视足以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及战斗力。外交上实行“奉天子令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的政策,以适应当时王室衰微,列国互争,戎狄南侵,荆蛮北渐的局势。
  桓公即位的次年(前683年)即灭谭,将齐西部疆域扩至济水流域。桓公五年(前681年),齐与对立的鲁国重新通好。齐恒公随后以平定宋内乱为由,召集鲁、宋,陈、蔡、邾等国之君在北杏会盟。同年,齐又以遂君未应召赴会为借口,出兵灭遂,完全控制了广大的济、汶地区。六年,齐攻宋时,除有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亦遣大夫率军助战;七年诸侯在鄄会盟时,与会的宋、郑、卫、陈之君均表示听命于桓公外,标志着周王及实力较强的中原诸侯均已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国的霸权与控制范围,齐桓公曾四度发兵击退山戎、赤狄等异族军队,“援燕,救邢、存卫之举,使介威望大增。周惠王于十年(前667年),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齐,赐封桓公为伯侯,正式确认为诸侯领袖。此时,楚国正力图向中原发展,并连年发兵攻打附齐的郑国。为此,齐桓公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率八国联军击蔡、攻楚。桓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争霸。而指导思想却是注重“兼弱”与“胜一而百服”,所以虽对弱小国家无情兼并,而对中等国家则力求慎战、少战,对实力强大之国,更尽可能避免决战。因此,当诸侯联军与楚军相遇后,齐恒公仅争取使楚在名义上稍有让步.即以召陵结盟结束战争危机。为加强对动摇于齐、楚之间的郑同的控制,齐曾两次攻郑。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桓公召巢葵丘之会时,中原主要国家鲁、郑、卫、宋,许,曹及王室宰周公皆来参加。齐桓公三十七年,戎军攻周时,竟需桓派管仲调解。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于顶峰。周襄王十年(前643年),恒公病逝,群子争立,齐国内乱。齐桓公所创霸业亦随之结束。
  点评:齐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辅佐之下,依仗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有限的战争手段和符合实际形势的政治、外交活动谋取霸权,是其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原因。通过图霸战争,齐统一了今山东北部地区,为尔后中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其联合诸侯反对戎狄的掠夺和内侵之举,有利于保卫中原先进文化免遭破坏;其多次主持会盟,相对减少了战争,增加了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另外,齐桓公将经济因素纳入战略范畴之内,以外交手段寻求外力支援。以及创建军队编制与地方组织一元化的“寓兵于农”制度和具有职业兵性质的早期世兵制等,均使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和军事制度前进了一步。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