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明朝历史

明朝历史

何去何从——明清之际,风雨飘摇的中国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9月1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自从秦始皇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以来,封建制度,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推翻与重建中不断完善、发展。到了明朝,在体制上,已经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地步。明朝的制度,解除了汉唐时期,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避免了魏晋以来帝相争权的动荡;也扭转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纵观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除了太祖和永乐皇帝之外(这二人也难负英明神武的盛名),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之辈,少有作为。更有像天启这样糊涂透顶的昏君。但明朝几乎未遇到过的的危机:地方势力没有大的叛乱(燕王靖难应属特例);专权的大臣只有魏忠贤,也未造成大的威胁;北元,瓦剌,倭寇,后金的军事进攻,也未占到多大便宜。史学界有种说法:“从理论上讲,明朝是不可能灭亡的!”
  然而,明朝还是亡了。而且还是亡在了最为勤政的崇祯帝之手(连李自成的檄文都说“上不甚昏”)!分析明亡的原因,只能用天意来解释:外因,自万历年抗倭援朝的惨胜,几乎毫光了大明的元气之后,接连面临倭寇和后金(满清)的进攻。战士之惨烈和频繁,旷古少有;内因,明朝末年,中原鼠疫横行,十室九空,甚至到了北京城几无可站岗之兵的地步。甘陕地区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遍野。导致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
  可以想象,崇祯在吊死在煤山之前,是怎样的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凉啊!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他并没有成功安排一位像赵构一样白马渡江的太子——这也是南明迅速瓦解的原因之一。
  再说说李自成,对于他的成败,“流寇”二字足以概括。不守一地,飘忽不定,是他成功的原因。然而,“流寇”是不能面对失败的。败则一溃千里,土崩瓦解。李自成以一介农夫,最终能挥师百万,纵横千里,就他的个人能力而言,未必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攻克襄阳之后,李岩提出“据为根本”的建议。李自成考虑再三,还是因为“尾大不掉”的担心,最终放弃了。
  李自成是有苦衷的:自刘邦以来,一次次挥向功臣的屠刀,已使中国的精英阶层充分认识到了“兔死犬烹”的教训。在这种以建立一家一姓之王朝为目的的起义斗争中,最后能够享受胜利果实的,只有领袖一人一家。所以,一旦出现成功的曙光,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就开始了。这也自然加剧了领袖对部下的不信任。李自成不能接受李岩的建议,也就可以理解了。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刘邦和朱元璋式的起义,已不再有成功的可能!
  清朝的最后胜利,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一次次的失败,已使满清丧失了攻克山海关的信心。绕道蒙古的进攻,和“流寇”差不多,不过是想占点儿便宜就走。直到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占领了北京,还在不断的把从中原抢来的金银财宝运往关外。不难理解,以入关时“老幼不过十万”的清兵,即便是努尔哈赤不死,也未必敢有统治近亿人口的雄心。
  这里有太多的假如:假如袁崇焕不死,假如李自成不攻克北京,假如吴三桂不反,假如南明能够团结一心……然而,这些假如一个也没有实现。大清奇迹般的建立了!
  这里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吴三桂。降清之前,吴三桂的矛盾和困惑,是可以想象的:大明已是大厦将倾、无可救药;投靠李自成,成功了,他的结局只怕还不如李岩那样的功臣。失败了,死后还要被骂为寇、匪。自立为王,腹背受敌更是死路一条。只有降清,即使失败,退守关外,以满清正是用人之际,必受重用。一旦成功,可拥兵自保。他未必没有担心过满清将来也会杀功臣,但万般无奈之下,可以心存侥幸:首先,满人的封建史不长,且政清帝明,杀功臣的传统和欲望未必会像汉族的政权这样强烈。其次,满清有八旗旗兵为根本,对他的戒心和担心也会少一点。第三,少数民族单纯、纯朴的统治理念,加上完善的汉族封建制度,不可不谓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当然,这种担心还是最终酿成了他的悲剧。包括他最终撕掉了“借清复明”的遮羞布,和他最后的叛清与毁灭。
  我想在当时,和吴三桂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明朝将领,恐怕不在少数。这也正是为什么满清比以前强他百倍的蒙古帝国收降了多得多的汉族将领的原因。在汉族的士大夫阶层,节气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即便是吴三桂,也深知纵有千般理由和苦衷,汉奸这个千古骂名,他是背定了。所以他才打出了“借清复明、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聊以自慰。这也正是后来清朝的统治者以黄帝后裔自居的原因之一:给降兵像将一个借口吧——正是这些降兵降将,创造了大清建立的奇迹啊!
  三百年前,明清交际的中国,风云变幻,风雨飘摇。何去何从的问题,无人能答。封建制度盛极而衰,以明朝的完善,也难逃毁灭的厄运;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已不再是中国的出路——至少已被士大夫阶层所抛弃;资本主义还只是萌芽,无从谈起。走投无路的中国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满清,这个满汉结合的封建王朝。然而,也正是大清,破灭了中国对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丝幻想!
  有人说“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不无道理。清朝在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接班人的教育和选择。入关以来,无论是盛世的康熙和乾隆,还是危亡中的道光以及光绪,没有不想励精图治、发愤强国的。清朝的大臣,无能者有之,贪财者有之,但里同外国,卖国求荣,像秦桧那样的奸臣,确是一个也没有。即便是被称作误国的慈禧和卖国贼的李鸿章,也都没忘力保大清江山社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二人功不可没。但是,再一次次的战败和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人民对满清最后的一丝幻想,破灭了。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带来的科学、文明、==、共和的思想,为绝望中的中国带来了一缕光明。中国人以新奇,兴奋,憧憬的心情,很快接受了他们,以及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抛弃了“没什么大错”的满清和封建制度。共和深入人心,任人宰割,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聚成铁拳。打醒了辫帅和袁世凯复辟的幻梦,挣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并在不久之后的朝鲜战争中,让世界听到了醒狮的怒吼!
  三百年来,何去何从的疑问,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一个世纪中,旷古未有的耻辱与灾难,最终遇到了强劲的休止符!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