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明朝历史

明朝历史

明末火器部队“洋枪队”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9月2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二十日傍晚,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渡过城濠,从辽阳的小西门大呼拥进。这时,城楼上的明朝辽东经略袁应泰眼见城外四处火起,后金铁骑奔突,明军尸横遍壕堑;城内大乱,谯楼着火队队兵士哗变,于是长叹一声“吾死于此也”,遂佩剑印自缢而死。仆人抱尸大哭后,纵火烧了城楼。
  辽阳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君臣大受震动,“迁议纷纷”。光禄少卿李藻说:后金“倡乱三年(1618年)以来,倾我府库甲仗……一切为贼奄有,贼转区(驱)我之人,用我之炮,佐其强弓铁马,愈以逆我颜行。”御史方震孺奏:“京城火器,尽丧于辽,存者未必中用,宜责成工部星夜督造”,并建议召回徐光启以制火器,修敌台,相度通州至山海关一线的设防。吏部官员同奏此议。
  徐光启以“畅晓兵事”曾得万历皇帝重用,主持练兵,因旧疾复发而辞职。此时熹宗诏用襄理军务,徐光启回到北京。鉴于辽阳之败,明朝“得志于四夷”的长技一一火炮大部分失去,而为后金拥有,要重新取得优势,军队必须实选实练,火器必须求得“以大胜小,以精胜粗”。这又大又精的火器,就是当时流行的最新式火炮--红夷炮。
  红夷炮就是和兰炮。明朝人称荷兰为和兰、红夷、红毛蕃。此炮又称西洋大铳、西铳。《明史•和兰传》载:“其本国在西洋者,去中华绝远……其所恃堆巨舟大炮。舟长三十丈,广六丈,厚三尺余,树五桅,后为三层楼。旁设小窗置铜炮,桅下置二丈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此炮威力巨大,较之于明朝已引进的葡萄牙火炮“佛郎机铳”和西班牙炮(吕宋炮),以及明朝兵器家结合中西火炮特点创新的“神威飞电大将军”炮更胜一筹。这些炮,明朝有,后金亦有。红夷炮,明朝还未使用,后金没有。据此,李之藻也认为必须添置新式武器,才能重整国威。向皇帝上疏说:“自非更有猛烈神器,攻坚致远,什倍于前者,未必能为决胜之计。则夫西铳流传,正济今日之亟用。”此时,已有四尊红夷炮运至江西广信。这四尊红夷炮,是前二年由徐光启、李之藻主持去澳门购买的。由李之藻门人张焘和孙学诗前去采购并押解北上。此时朝廷颁下敕谕,张孙二人迅速搬运北上,十二月四尊炮解至京师。1623年,四尊红夷炮发往东北前线宁远(今辽宁兴城)。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六万骑兵进攻宁远。袁崇焕率将士死守宁远,发西洋大铳,击中努尔哈赤,不久因重伤致死。这击中努尔哈赤的西洋大铳,就是徐光启购买的四位红夷炮中之第二位。
  天后年间,阉党专政,政治腐败,徐光启的练兵计划一次又一次失败,于是愈加重视火器制造。他说:“火器者,今之时务也”;“都城万全之计,必赖大小炮位”。可是,一说到造炮,又大伤脑筋:一是所征募到的匠师大多无真才实学,“受匠役所欺者多矣。武弁方士,类言火器,而十无一真”;二是“工部经费无所出”,种种掣肘之事,计划难以实现。崇祯年间,战事愈紧,徐光启认为:“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己。”由于国帑愈绌,制造火器又处处掣肘,于是更倾向于造炮不如买炮,去澳门购买,那里是高水平的。“澳中火器日与红毛火器相斗,是以讲求愈精”。葡萄牙与荷兰争夺在华利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葡萄牙人手中的红夷炮也是真格的。有了炮还要有会用之人,“不宜浪发,一切装放皆有秘传”。徐光启向皇帝建议,在世臣、勋戚子弟以及京卫武臣中选“其志行可信,智勇足备者,别置一营”,成为专门使用西洋铳的“洋炮队”。京卫武臣,娇妻美妾,贪生怕死;勋戚子弟,花天酒地,骄贵庸愚,别置一营”谈何容易。于是,最后倾向于去澳门请洋人带枪炮来助战。
  去澳门请炮手,早在1620年买四尊红夷炮时曾有葡人匠师、炮手、翻译等10人入境,但到广州则被遣返回澳门。1623年4月,由兵部尚书董汉儒与鹿继善、张焘等人主持,张焘去澳门聘请炮手,“夷目七人,通事一名,兼伴十六名”,同时入境的还有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和毕方济。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兵士第一次深入中国内地。他们的装束大异于中国官民与士兵,衣饰奢侈,惹人注目。在北京演习放炮时,不知何种原因,炮忽炸裂,一葡人和若干围观者被炸死,余下的被反对洋人洋炮的官员打发回澳门。1629年末,广西军门李逢节、广东军门王尊德等由于倾向于请洋人助战,澳门葡人也图拉拢明朝以拒和兰,于是一支由葡人译员陆若汉、葡人军官公沙的西劳带领西洋大铳10尊及其他火器,炮手士兵共400人的“洋炮队”入境。一时舆论大哗,除留下全部火器和一部分军官炮手外,其余打发回澳门,这一行人于1630年1月5日到达北京城外,正值涿州城危急,于是被明廷派往前去援救。守城15昼夜,后来清太宗皇太极未围攻涿州而退回边境。涿州形势缓解,一时舆论尽言西洋大炮的威力、公沙的西劳的功劳。公沙的西劳向明廷表示,如果皇上钦准,愿往澳门招集300葡人前来助战,不仅可使敌军败退,还可深入彼国跟踪追击。徐光启也向崇祯皇帝推荐陆若汉等人“教演制造,保护神京”。他说:“陆若汉不作诳语,臣近与议论,深入兵家阃奥,益知此辈必能破贼。”徐光启奏请皇上派人,“前往广东濠镜澳(澳门)遴选铳师艺士常与红毛对敌者200名,兼伴200名,统以总管,分以队伍,令彼自带堪用护铳盔甲枪刀版盾火枪火标诸色器械,星夜前来。”陆若汉被派回澳门作联络和组织工作,明廷还派了两个大官董其事,于是一支150名葡人和一巨炮队的“洋炮队”在明朝官员和陆若汉的带领下北上,根据徐光启的建议,陆若汉和公沙的西劳带着“洋炮队”去登州协助孙元化设防。据徐光启估计,那里共有西洋大炮16尊、中炮80尊。
  1632年正月,登莱参将孔有德叛变,围攻登州。孙元化主抚,孔有德假降,孙元化、张焘等中计被执;城中内奸开门降,公沙的西劳在城墙上急忙燃线放炮,不意被叛兵放箭射死。这次登莱之役,葡人死12人,伤15人,所有洋枪洋炮尽为孔有德获取。事后,孙元化和张焘被朝廷处死,王征戍边;统领公沙的西劳和阵亡炮手受到皇帝追赠参将、游击、守备等,每人银10两,给其妻孥。陆若汉和其他洋兵要求回澳门。皇帝也赐与重赏。1633年,陆若汉返回澳门。翌年三月二十日,陆若汉卒于澳门。最早出现在中国内地的“洋炮(枪)队”就这样瓦解了。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