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4年 大学士杨士奇去世
【繁體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9月24日 阅读: 17 次 【以稿换稿】
杨士奇,明中期著名大臣,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三杨公正清廉,忠于职守,威信极高。杨士奇(1364~1444),名寓,字士奇,江西泰和人,为三杨之首,历任编修、侍讲之职。永乐十五年(1417)迁翰林学士。仁宗即位时,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又加少保、少傅等衔。英宗即位后,太皇太后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凡事均向三人咨议,然后裁决。杨士奇辅政,重边防,慎刑狱,严百司,颇有政声。正统九年(1444)三月十四日,杨士奇逝世,享年80,赠太师,谥文贞。有《二三朝圣论》集、《历代名臣奏议》及《东里集》等著作。1446年,三杨中最后一位杨溥去世,朝廷更无良臣,加之王振权势日甚,朝政被宦官所乱。
以赋税折银
正统元年(1436)八月,英宗同意仿照洪武时期的“折色”制,确定以岁赋折银入内承运库,称为“金花银”。针对当时粮食运送状况,都察院右副周诠上奏朝庭,指出官俸支米,运到南京的费用太高,常以米易货,贵买贱卖,其价值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故请求在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等水运不方便的地方,用折取白金、布帛代替官俸米的办法,送京都充当薪俸。英宗于八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折色”制。税赋折银的全面推行,大大减轻了运输的压力,仓库存粮逐渐减少。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公元1449年 土木堡之役
- 下一篇:公元1471年 制定漕粮长运法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