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明朝历史

明朝历史

明朝:进言惹祸三学官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9月2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明代正统、景泰间,一些将帅,贪污腐化,战争中勒索、苛派,无恶不作。而王朝庞大的官僚机构,也多半各行其是,容不得来自外界的有益意见。假如有人敢于提出参劾或建言,则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对进言者施加打击。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统末年和景泰初三年间,有三位出于爱国爱乡热忱而上书言事的基层学官,先后遭到出人意外的报复。
  詹英弃官逃走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春,明王朝三伐麓川(今云南陇川)的大军,从滇西边境奏凯回朝。
  总督军务的靖远伯王骥,和总兵官、平远将军宫聚等将帅,“行李二三百扛,用伕五六百,声势喧哄,沿途劳扰”,满载而归。所过之处,百姓为之侧目。
  时任四川会川卫儒学训导的詹英,联系将军们战争中勒索边境土司、阉割少数民族儿童为奴、诱擒无辜山民充作俘虏、冒功请赏,以及逼索地方供给运粮马匹、迫使士兵高山徒步负米致死多人,将官有马不骑,向民间苛派“坐轿、山轿、凉帐、暖帐、雨帐”……等一系列“害民虐军”事实,深感“皇上深居九重,岂知此情此弊?”于是“不避势要威权,冒犯天颜”,写出《陈言征麓川疏》,飞奏入朝,请求速派廉洁干员,清查各官行李,把王骥、宫聚等人,逮送法司明正其罪,以“上解天怨,下满士心”。《疏》中引用唐玄宗时权奸杨国忠穷兵黩武、发动十万大军远征南诏、全军覆没的旧事,把当权太监王振暗喻为奸相杨国忠。
  詹英的奏疏首先落入王振手中。而从正统六年开始的三次麓川之役,正是王振为“示威四夷”、借以树立威信所发动。王振对詹氏恨之入骨。由于会川远在西南,不能直接报复,因而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
  原疏很快转到王骥军营。同时,一份诏旨也下达四川,命令詹英即刻起程,追上王骥大军,就在“军前效力”!
  让揭发人到被揭发者手下供职,后果如何?不问可知。詹英知道自己上书言事的行为,惹来了不测之祸,迫不得己,只得弃官逃走,不知所终了。
  吾豫变相戍边
  景泰元年(1450)六月,明景帝鉴于王振过去把持朝政,杜塞言路,为非作歹,于是诏告天下,鼓励各地军民上书言事。不仅如此,还要求各省,征聘一些正直敢言之士,送到京城,授以官职,让他们发挥才能,为国所用。
  广东遂溪训导吾豫,过去曾数次对边备废弛、军队腐化等多种弊端写出奏疏,要求加以整顿。粤中大员认为他才识兼备,特意把他荐到京城,希望他为国出力。
  时值英宗北征军溃、被瓦刺俘走之后,吾豫在京义愤填膺,又连续上疏指责主管军事的兵部无能。请求变革旧制,奋发图强。
  奏疏由内阁批转兵部,积压了一段时间。后来,吾豫在邸报中看到兵部写的荐疏,赞他博学多识,才堪大用。特向朝廷推荐,先让他到西北边陲卫所,随军供职,皇帝已降旨批准。
  吾豫认为到边地后,确能有所作为。尽管边塞苦寒,仍毫无怨言,欣然束装就道。
  边壤生活艰苦,卫所同僚很同情这位原住炎热区域的学官,问他得罪了什么人,以致被形如遣戍般地派到西北极边之地?当吾豫说出乃兵部推荐前来时,大家都莫明其妙。没有读过邸报者,谁也不相信他的话。
  遣戍一语,引起了吾豫的反思。但兵部荐疏他亲眼看过,根本不相信自己是变相充军。几个月后,卫所各官的俸银拨到,可其中并没有吾豫的一份。
  吾豫一介寒儒,随身所带的银子早已用尽,处境十分困难。还算卫所指挥同情他的遭遇,乘属官入京公干,派此人就便前往兵部,请求补发俸银给吾豫。
  在兵部衙门中,差官见到了侍郎项某。谈到吾豫的俸银时,项侍郎直言不讳,说吾豫过去“搅我兵部”,不能发俸。
  差官看出苗头,因而改往吏部。晋谒尚书王直。王尚书认为:“官必有俸,自须与之”。差官觉得有了结果,于是返回卫所。然而,一年过去,吾豫依然没有领到俸银。
  冷酷的现实终于使吾豫看出,由于过去屡次建言,被兵部大员认为是“搅我”,从而施加报复,假意推荐,让他变相地充军边地,且不发给俸银。可是,他得生活下去,没有俸银不行!他想,兵部侍郎挟嫌报复,兵部尚书未必如此。因而上书兵部尚书于谦,索要俸银。
  于谦并不知道这件事,看过吾豫的来书,喟然叹息说:“奈何使应荐士至此!”在于氏过问下,吾豫的俸银问题才获得解决。
  陈冕幸脱厄运
  景泰三年,黄河再次泛滥成灾。工部尚书石璞奉旨前往治河,在山东寿张县修筑沙湾石堤。儒学教谕陈冕建筑堤同时,另辟通道,引大水进入运河,“杀其决势”。
  10多年来,黄河多次决堤。陈冕目击主管河务的官员漫无成算,治河大员们敷衍塞责的种种弊病,心里非常愤恨,曾数次进言。毫无结果。这次草草筑成石堤,并不牢固,石璞即奏报大功告成,请求给赏。陈冕虽然以献策有功,升任府学教授,思想上却十分苦闷。
  不久,连日大雨,沙湾北堤被洪流冲垮,灾情严重。景帝忧心忡忡,“悬榜求治河之略”。陈冕因而再次上疏,言简意赅地指出:“欲息斯患,在用人”希望朝延慎选熟悉河务、认真负责的官员,前往主持治河。
  奏疏循例批转工部,石璞等看后,异常恼怒。竟毫无掩饰地奏请把陈冕送到山东巡抚署中,参与治水,“责其成功”,否则“械送京师”治罪。
  对这种横蛮无理、有意进行报复的建议,景帝未加思索,便表示同意。
  把重责推给一位与河务毫不相干的学官,暴露出工部大员尸位素餐、嫉贤害能的伎俩,这件事,惹恼了给事中陈嘉猷,立即上疏代鸣不平。指出陈冕不久前献策筑堤有功,现在竭诚奏请谨慎用人,惹得工部嫉恨。必欲置诸有罪之地。这样,今后就不会有人发表意见了。陈嘉猷请求,让陈冕协同抚按等官,一道抢险堵水,治理黄河。结果,景帝同意照办。
  由于有了仗义直言的谏官,陈冕这才摆脱了“械送京师”的厄运。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