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

《易学通论》始末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易学通论》为先祖来裕恂先生遗著之一种。
  来裕恂先生字雨生,号匏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1962年卒于里第。先祖少聪慧,10岁即能赋五言、七言绝句,17岁即正式按年编诗为《匏园诗集》。光绪十六年,应浙江学宪潘衍桐科试成秀才。光绪二十三年读书于紫阳书院及诂经精舍,受业于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深得赞许。二十六年由杭州知府林迪臣推荐至浙江大学前身之求是书院任教习。二十九年即由省派往日本,负笈于弘文书院,同时参加孙中山所办横滨中华学校教务工作,时年31岁。次年学成回国,参加光复会,在乡里劝学。辛亥革命后,敝屣荣华,继续从事教育与著述。抗战时期屡拒伪职,设塾教书维生。建国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及萧山政协常委等职以终。
  先祖平生著述闳富,正式出版的有《汉文典》(光绪三十二年商务印书馆印本,1947年重印本,1993年南开大学注释本)、《匏园诗集》正续编(正编有民国十三年家印本,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续编有2007年杭州滨江区排印本)、《萧山县志稿》(1991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中国文学史》(2005年萧山方志办扫描本,2008年岳麓书社排印本)及《易学通论》(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等。内部印本有《杭州玉皇山志》(1985年杭州图书馆石印本),其散失者尚有《萧山人物志》、《春秋通义》、《中国通史》,《姓氏源流考》、《匏园骈体文》及《匏园随笔》等多种。
  《易学通论》原藏于家,1962年先祖以九十高龄辞世,先父与我远居北地,未能及时亲视,先祖遗著书稿及家什,均为家族宵小盗卖。《易学通论》全稿即在劫中,后辗转古旧书肆。上世纪80年代初,终归杭州图书馆收藏。今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君时任该馆古籍部主任,雅好古旧图籍,更有意推广使用,于库中发现藏有先祖《匏园诗集续编》《易学通论》等书稿,因与我为旧识,乃以二书复印件全稿相赠,虽非先祖手泽,但得窥遗著文字,愚愿亦足。《匏园诗集续编》已于前年由吴云先生整理、杭州滨江区斥资印行,而《易学通论》则迟迟未获机缘,我屡以未尽责任为念。
  我于易学,略知皮毛,深以未得通贯其学为憾,瞿塘家学具在,中断数百年,幸得先祖著书立说,光大家学。我又曷得不捧读先祖遗著以增长学识?乃于2007年夏,利用暑假通读《易学通论》,始知先祖于民国十八年因历年读易有得,即立意著述,并写成序言,以明著述宗旨,时年已57岁,正执教于上海大同大学,任国文教授。中经数十年潜研订补,积累资料,终于在1946年当抗战胜利之年着手整理撰著,次年脱稿,著成《易学通论》八卷。时年75岁,历时几三十年。
  先祖于民国十八年夏所作《易学通论》序中,篇首即揭示其著述主旨,言“孔子假年学易,而曰可无大过,何为也哉?盖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是知孔子之言易,必因象而究义,要非略义而言象也”。此可见先祖一本圣教,有诠释易学要义之志。历代因习易学而言人人殊,各立一说。先祖以平和的学者风范,不拘门户,而兼容汉、宋,并坦陈其治学态度称:“欲会汉、宋于一炉而冶之,言象术则确守汉儒,言义理则宗宋儒。该注疏经解之说而去其蔽,宗程《传》,《本义》之旨而达其意,因为集注之体,备读本之用,撰成《易学通论》八卷。不离象而言义,亦不舍义而言象”。先祖复自谦其著书,“非敢冀垂世久远,为来哲所宗奉也。不过为后之学易者,作邮驿津梁而已。”既以作邮驿津梁自任,当为引导普及之举,遂总括全书,立《本书大旨》十六条,以作凡例,并以《易》不易读为由,乃于卷一成《学易须知》一卷,“使读者先明易之要旨及种类,集先儒精华所在诸作,加以申明或判断,使读者见易学之一斑”。仁人之心,天日可鉴。私念及此,又焉能坐视其书稿流落散失。为便于推介,特邀忘年挚交杨效雷先生通读全稿。乃商诸旧友广东人民出版社卢家明先生,蒙其垂爱,慨然允诺,并亲任编审,凡稿中有阙漏处,多获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关注,百般支持。设原稿本阙,无法求全,则惟敬空而已,未能补正。时阅一年,而全书清样邮至。我半生坎坷,学殖疏浅,而于易学,尤乏根底,深愧未能恪遵家教,光大来氏易学,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不揣驽钝,敬作后记,以叙始末。临颖感叹,未能继承家学,今年臻耄耋,难求进益。谨以推介先祖易学,自赎自wei。兴念及此,不禁涕泗从之。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