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原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
【繁体中文】 作者:陈隆文 发布:2014年07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明清中原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
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认定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目前运河保护和申遗中应高度关注的问题。只有全面掌握、系统研究运河历史,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的运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尽管目前为配合运河申遗,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深入挖掘、系统研究的必要。明清时期的中原运河即是其中一例。明清时期的中原运河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辅助部分,而且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在大运河申遗中应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和研究。
二、卫河: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
明清京杭大运河由于要横穿黄河,所以不得不与黄河形成交叉状态,这和唐宋运河的情况完全不同,黄河易溃决,运河易淤塞,两者交织在一起使运河的畅通常常受到黄河的干扰和破坏。但为了保持漕运的通畅和漕粮北运,明代开始就采取河海并漕、水陆兼程、绕道中原的办法,来避开黄河对运河的干扰,这就在客观上促成中原运河的产生,使得中原运河成为明清京杭运河的辅助路线,在京杭运河淤塞不通的情况下,中原运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漕粮由中原运河运入京城是永乐年后的常例。故《明史·河渠志四》卷八十六载:“永乐元年,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粮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辽东。……至是,命江南粮一由海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以为常。”这里所说的“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以为常”就是利用了卫漕的便利。卫漕既是整个卫河的称谓,也是京杭大运河临清与天津之间河段称谓,此段运河因以卫河为源流而得名。卫河的源头在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因此卫漕(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
卫漕源出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河南新乡、汲县、浚县、内黄至今河北馆陶,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相合,再历德州、沧州、青县、北达天津,是京杭大运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明景泰四年,漕粮运艘阻于张秋决口,河南参议丰庆上书请用水陆兼用的办法,通过卫河将漕粮运至京师。故《明史·河渠志五》载:“景泰四年,运艘阻张秋之决。河南参议丰庆请自卫辉、胙城洎于沙门,陆挽三十里入卫,舟运抵京师。”当时的明朝官员就已经意识到利用中原运河水系,对于北上漕粮运输极有益处,所以《明史·河渠志五》载:“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古黄河道也,便一。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河南徙,气遂迁转。今于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独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元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夏秋水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涝,捍戎马,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便三。”这就是山东佥事江良材提出的著名的“卫河三便”之策。从这三条建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发和利用中原古代漕路,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古代黄河的河道,而且可以避开水患频发的徐、沛地区,有利于京师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如果导黄河入卫河,江淮漕舟可选择在冬春之际至河阴,然后顺流抵达卫河,这样在徐、沛以西的中原地区又多了一条通向京师的漕路,开辟这条中原漕路不仅可以“备旱涝、捍戎马”,而且可发挥直隶、河南两省的区域优势,使这一地区更加富强。这条漕路与通过淮河北上中原的水路(即南河)相比,是利用了黄河在徐沛以西至河南封丘的一段河道,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北河。
三、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
明清两代黄河以南的中原运道主要由贾鲁河、颍河、沙河水系构成,除沙河的源头在伏牛山区鲁山县外,贾鲁河、颍河的源头都在今郑州市辖境。贾鲁河,又名小黄河,其源出今郑州西南,经中牟至朱仙镇,在朱仙镇以下过扶沟县东北,汇溱、洧二水,由西华县毕家口入淮宁境,迳刘家埠口、李方口、彭家埠口,下至周家口入沙河。颍河源出郑州登封北部,海拔1440米嵩山西南麓,东南流经登封、禹县、襄城、许昌、临颍、郾城、西华、淮阳、商水、项城、沈丘,安徽省界首、太和、阜阳等19县市,至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沙河源出嵩县与鲁山、南召三县之间,海拔2153米石人山东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市、叶县、郾城、漯河市、西华、商水五县三市,于周口市汇合颍河后,称沙颍河。贾鲁河、沙河、颍河在明清周家口(今周口川汇区)交汇后,东南流经沈丘县入安徽太和境,迳界首、阜阳至颍上沫河口再汇于淮河,再由淮河向东经洪泽湖到京杭运河的枢纽——淮安。因此,明清两代的贾鲁河、颍沙河河道成为江淮地区经过河南东部平原北上至京师的一条辅助通道,这是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
明清中原南段运河的开辟大体应在永乐年间。永乐六年,户部尚书郁新上奏:“自淮抵河,……请别用浅船载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至陈州颍溪口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跌坡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诸处,令河南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郁新在明初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洪武皇帝曾“尝问天下户口田赋,地理险易,应答无遗,帝称其才。”郁新对当时漕运的形势把握十分准确。从郁新的奏议中我们可知这条淮颍贾鲁河运线位于京杭大运河的西侧,江南的漕粮若由南京装船,则先入长江,后进运河,在淮安以西经洪泽湖,溯淮河而上至正阳关,经正阳关后,再溯沙颍河向北至周家口,即今天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的周口市,后再溯贾鲁河北上,至黄河南岸的郑州阳武、原武、河阴一带之后再逾过黄河转入卫河,即可经临清、天津达于北京。郁新奏议中提到两处漕运的转输之地:一是陈州颍溪口,二是新乡的八柳村。陈州颍溪口即颍岐口,是沙水与颍水相合之处,大约在今周口市西。八柳树则在黄河北的今新乡境内,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的中原运河在郑州黄河以北是卫河河道,而在郑州黄河以南则是借助了贾鲁河、沙颍河至于淮河的水上通道。
中原运河的北段卫河在明清时代的畅通自不必再言,仅是南段贾鲁河——沙颍河的畅通延续至隆庆、万历年间亦无太大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中原运河的南段至少在万历年间,其自安徽正阳关至开封朱仙镇一段仍然通航,所以《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六载:“今自正阳关至朱仙镇,舟楫通航略无阻滞。”明代《一统路程图记》中也保留有从淮安经南河至汴城的水运路线。淮安是明代漕运总督府所在地,由淮安向西入洪泽湖,再入淮河,即可从颍河口向北至河南周家口、朱仙镇,最后达于河南省府开封城。此条水路是经由淮河,而后入沙颍河、贾鲁河至开封朱仙镇的,因此又有“南河”之称。利用南河北输漕粮并不能直接通往汴梁城下,必须在朱仙镇陆挽四十里后才能到达河南省府,再向西至新乡八柳村转入卫河。由于黄河水患的缘故,北河一途于河南、徐、沛间常常“走塞不可测”。因此,明代以后常以南河为京杭运河的辅助道路,借助南河水道,南来漕粮也可进入卫河,只不过其间要有数次装卸和陆挽之烦。由此二途所运商品不仅北上山西、宁夏,而且西去关中。明代中、后时至清乾隆前期,经由南河也就是淮河入贾鲁河——沙颍河一途,其重要性日益超过了北河。其主要原因是南河一途“水不甚险而有神溜”。而北河一途则是“黄河消长不时,夏有河走不测。”由于南河一途交通的优势,因此在贾鲁河——沙颍河经过的豫东地区的中原运河沿岸兴起了诸多商业城镇,朱仙镇与周口镇即是其中的代表。
四、明清中原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明清中原运河一直承担着繁忙的任务。沿线地区不仅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而且遗留下许多与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贾鲁河上的朱仙镇就是依靠贾鲁河水运兴盛起来的,贾鲁河是豫东地区唯一一条南北流向并且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通航河道。朱仙镇也因之成为与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齐名的“天下四大镇”之一。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该镇商业发展迅速,汇集商号数百家,乾隆时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时至今日朱仙镇仍保留有岳王庙、关帝庙等清代商人所建会馆。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是清代四大版画之一。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的周家口,是与朱仙镇南北呼应的又一商业重镇。据许檀先生研究,依靠中原运河的交通条件,周口镇约在康熙年间兴起,清代中叶达到鼎盛,成为河南东部与江南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其时,山陕、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各地商人在周口建有会馆10余座。道光年间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至少超过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500万两-600万两。清代商人在周口修建了许多会馆,这些会馆有的迄今犹存。
黄河以北卫河沿岸的运河遗迹更多,位于河南省北部辉县县城西北1公里的百泉湖,又有百门陂、百泉陂、苏门陂之称,百泉陂是隋唐永济渠的水源之一,对于保障永济渠水源的稳定补给具有重要价值,湖北岸有卫源庙。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卫辉市、滑县和浚县,处于古永济渠的西南段,宋代曾是黄河与御河间转运的枢纽,卫辉市内仍有古运河遗迹,在城区北和东北,有以西码头、东码头命名的村庄。在村庄的旁边,还有古运河的遗迹。滑县又称滑台,位于古代白沟与黄河之间,也是黄河与运河之间转运的重要城邑,滑县旧城有明福寺塔,为唐代所建,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也是永济渠沿线的隋唐遗物。浚县,古称黎阳,是隋唐永济渠沿岸重要的仓储之地和转运之枢。现存的浚县古城为明代卫河沿岸的重要的城邑,古运河就在浚县县城的西城之侧。以上所述表明,明清时代的中原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在运河申遗中是不能被遗忘和忽略的。
来源:中国文物报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揭秘历史上唯一杀过三位皇帝的牛人
- 下一篇:绵延千年的国家战略:京杭运河防务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