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代“免死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1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者。此物最早见于《楚汉春秋》(西汉陆贾著,其书已佚,《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高帝初封侯者,皆赐丹书铁券”),《汉书•高帝纪》则称“丹书铁契”,应是同一物件的不同叫法。当时的铭文为“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自汉后,“丹书铁券”历代相传,几乎每朝每代都有。“铁券”最初于券面阴刻,然后用丹砂填之,故称“丹书铁契”。梁时以银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也称“铁券”为“金书铁券”。
明代也不例外,在明史当中对铁券也有几种不同的称呼——世券、诰券、公券、伯券、侯券、功臣铁券等等。
《明史•舆服志四》:“功臣铁券: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允一有家藏吴越王镠唐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损益焉。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鐸、硃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赐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及故公徐达、李文忠,侯吴杰、沐英,凡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万历野获编•左右券内外黄》:“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皆用金填。券有左右二通,一付本爵收贮,一付藏内府印绶监备照。所谓免死者,除谋反大逆,一切死罪皆免。然免后即革爵革禄,不许仍故封。盖贷其命耳。此即问之世爵诸公,其言皆如此。”
现在存世的明代“丹书铁券”实物是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颁赐给青海土官高阳伯李文的“铁券”,该铁券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我1999年去西藏路过西宁时有幸亲眼见过。此券高36.5cm、宽22cm,重1.3公斤。正面错金楷书195字,其中有“……食禄一千石,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券背面有楷书一行:“君犯罪,禄米全不支给”。”这件仅存的明代实物与《明史•舆服志四》记载的伯爵“铁券”规制以及《万历野获编•左右券内外黄》的记载比较,证明史料记载基本准确。
1996年9月2日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3枚图案用的就是这方“铁券”的实物照片。
在明代,也不是所有封爵者都给世券和禄米,王守仁(王阳明)就属于封爵不给世券的。《明史•王守仁传》:“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被夺券的也不在少数,像明初功臣第一、韩国公李善长,身死即夺爵,武定侯郭英的玄孙郭勋……
而现存最早的“铁券”实物是《明史•舆服志四》中记载的“吴越王镠唐赐铁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实物我没有亲眼见过。现在摘录周继厚《最早的勋章——“丹书铁券”》一文:“现存最早的‘铁券’是‘钱缪铁券’,已千余年历史。这道‘铁券’是唐昭宗李晔于公元897年颁赐给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缪。‘铁券’为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cm,横52cm,厚2.41cm,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吴越王钱缪征讨董昌的功绩。”
我在网上搜索“铁券”的时候还发现一个笑话——2001年4月20日《广州日报》报道:“‘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这区区18个字,在古时是无价之宝,现在则估计最高可卖得400万港元,因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为赏赐开国功臣而颁发的‘纸制免死金牌’。本月底佳士得将拍卖这个全球独有的“免死金牌”,相信届时竞争会十分激烈。”
看到这条6年前的新闻,我当时就蒙了,没听说过呀?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即使号称明初功臣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当时也只是“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功臣能免九死啊?!还为此查了《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记载,发现,当时只记录了爵位和岁禄,没有免死的信息。而《明史》中只有李善长一人记载了免死次数,就是上面说的“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费解死了。而且该文还引用“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国际董事马成名”的话,说“明朝开国功臣估计不出10位,而类似的‘纸制免死金牌’全球迄今亦未发现有第二张,故极为稀有。”“马成名说,‘铁券’早年由私人珍藏,至民国时期才流落民间,预计可以400万元高价成交。”连专家也这么说。我是彻底糊涂了——李号称功臣第一,《明太祖实录》记录大封功臣时,李确实排名在第一,而能和李善长相提并论的只有徐达和常遇春两人,其中,徐岁禄是5000石,就算免死次数比李多,也不至于到9次啊!而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岁禄才3000石,比李还少1000石,免死次数不可能超过李啊?晕死!
后来找到周继厚的《最早的勋章——“丹书铁券”》我终于明白了——那根本不是明朝的什么“纸制免死金牌”,而是洪武二年,明政府从台州民钱允一家借到的“吴越王镠唐赐铁券”的纸样!“吴越王镠唐赐铁券”的铭文为:“……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住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当然,这“纸样”究竟是什么时代的?是否明初的原始本?是拓本还是摩本?我没有见实物,不敢妄断。
不过,这记者!这专家!真够不学的……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
- 下一篇:从降李到乞兵:1644年吴三桂的悲剧和命运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