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哪般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1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要谈到清兵入关,就绕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吴三桂;而谈到吴三桂,更有一位号称史上身价最高的歌伎美女也是绕不开的,那位美女就是陈圆圆。
    说到陈圆圆能够名垂青史,这与吴伟业大才子的那首《圆圆曲》是分不开的,诗中写道:“鼎湖当日弃人间(说的是崇祯皇帝死了),破敌收京下玉关(吴三桂起兵收复北京)。痛苦六军俱缟素(军队都带孝痛哭,为了什么呢?),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来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大怒起兵的呀!)。”谢四新也作诗说:“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这对吴三桂所标榜的为报君父之仇而引清兵入关当然是有力的讥讽,但是也让人有一个误解,那就是吴三桂是一个天下最大的情种,居然会为了一个美女而去当汉奸。那么历史的真象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很多事情可能永远也无法说清楚,因为我们既不是吴三桂,当然无法清楚他心中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事实来推断他的冲冠一怒到底为的是哪般!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入明朝首都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第二天,李自成着毡笠缥衣,乘乌驳骏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北就城。相传十六代,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土崩瓦解了。
    显然,农民起义军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入据北京的短短四十二天里,李自成在新政权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在摧毁裁撤明朝的政权机构和建立、充实各级农民政权机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健全官制、设置各级官吏;开科取士,团结那些支持农民政权的封建知识分子等。同时设立由刘宗敏、李过主持的“比饷镇抚司”,专门从事镇压封建官僚地主和追赃索饷工作。
    但是在胜利面前,农民军的上层领导人物,毕竟还是出身农民,经不起城市灯红酒绿的物质引诱,很快也暴露出一些内部矛盾出来,表现为军纪松弛,追求享受,开始想要享受一下“地主老财”式的生活了,占住豪宅、贪求钱财,完全看不清摆在眼前的艰巨任务,不懂得“革命尚为成功,筒子尚需努力”的革命道理,不关心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领之间,为争财夺利,不能团结一致;队伍力量扩充,粮饷困难,整顿和训练跟不上去,战斗力削弱;大批官僚、地主混进农民革命队伍,鱼龙混杂,带来了许多封建腐败习气;对贵族、官僚追赃比饷是必要的革命措施,但弄罚太重,打击面太大,没有区分首恶、从恶,策略上失当。农民起义军暴露出了难以克服的许多弱点。
    当时制将军李岩提了四条建议:一,李自成登基;二,追赃区别对待;三,军队撤出北京城外;四,招降吴三桂。但是这四项对农民军极其重要而有利的建议,没有能够迅速地全部实现。所以农民军惨遭失败的这种结局也不是偶然的。
    明朝虽已灭亡,但那些“旧朝遗臣”们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时刻准备着反扑,尤其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还驻扎着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的四万精兵,直接威胁着北京的安全。
    说起吴三桂其人,也说得上出身豪门,他的父亲吴襄是明朝的武将。他本人是武举出身,十八般武艺倒也能样样摆弄一番,在同辈人中也算佼佼者。他依靠老爹任京营提督的荫庇,袭爵为辽东总兵。而且他的舅父祖大寿也是辽东一带的实权人物。崇祯皇帝在紧要关头派吴三桂去驻扎于关外宁远一带,可见对他是十分器重的。吴三桂身为将门之子,手下拥有四万精兵,确实有点威震四方之势。清兵没有跟吴三桂交过手,还摸不清他的底细,所以对这位辽东总兵多少有点顾忌,能绕过他就宁可多走点迂回曲折的路。前几次清兵入关奔袭,都有意避开从宁远到山海关这条狭长的通道,而是绕道内蒙古,突入喜峰口等关口。
    李自成打下北京之前,吴三桂的上司洪承畴、舅父祖大寿及政治集团中的大多数人早已投降清朝。皇太极利用吴三桂同这些人的特殊关系,曾下书晓以利害,劝他投降。洪承畴、祖大寿和他的哥哥吴三凤、表兄弟祖可法以及亲友张存仁等,也先后写信劝降。吴三桂态度暖昧,犹豫不决。他对明、清、农民军三方面的力量还看不清楚,鹿死谁手,在当时也不甚明了。他是个很懂得待价而诂的人,于是按兵不动,骑墙观望。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日益逼近京师之际,崇祯皇帝急忙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命他放弃宁远,火速率部入关进京勤王。吴三桂接到诏令后,立刻点齐兵马,向关内开拔。他害怕自己撤退时清兵从背后追赶,就采取了坚壁清野的办法。那什么叫“坚壁清野”呢?就是胁迫住在宁远一带的五十多万老百姓跟着他的军队一起撤入关内,把一路上的房屋全都给拆了,水进也填了。吴三桂以为这样做,即使清兵赶来,也会没有地方住,没吃没喝,立脚不住,只好回去。他没有想到这样却害苦了那五十万的百姓,人家世世代代在关外宁远一带居住,冷不丁地被迫背井离乡,自然很不乐意,一路上免不了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这样子军队也就走得相当慢了,队伍才刚走到关内的丰润县境内,就听闻起义军冲进皇宫,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了。
    吴三桂是个阴险狡猾的野心家,当他听到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后,他曾扬言“为复大仇、歼大寇”,“虽肝脑涂地,亦所不辞”,但他发觉以他的孤军对付刚刚取得伟大胜利的几十万农民军,无异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他想这李自成既然已打下京师,说不定是个该坐龙庭的真命天子呢,凭他手下的几万精兵,投靠李自成怎么也会受到重视并得高官厚禄的。可他又一想,农民军的天下能长久得了吗?当年黄巢不也打进长安,称孤道寡,当了皇帝;可曾几何时,唐军打回来,那个大齐王朝不也灰飞烟来了吗?最后,他决定还是先回山海关观望一下再说。
    当李自成授意吴襄写信向吴三桂招降时,他一方面迫于农民军的强大压力,接受大顺王朝的四万两犒银,摆出一副愿意谈判罢兵归降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与清朝的旧关系,依仗山海关是清军入塞的必经之地,积极与清朝勾结,要求清军援助,共同对付李自成农民军。
    吴三桂请兵的举动,对于清统治者来说,正中下怀。多尔衮立即回书,表示清军不仅要镇压农民起义,而且要实行对全国的统治,并以“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为饵,引诱吴三桂率众来降。吴三桂马上答应多尔衮的条件,并进一步献策:“幸王速振虎旅,直和山海,首尾加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可见吴三桂早已看清楚形势,决心投向更有吸引力的一方,因为农民军向地主官僚拷问追脏,进行镇压,让他对投降农民军的结局感到不安。而清朝这时候看起来更有得天下的势头,因为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本来有望当上皇帝,但为了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竟愿意辅助一个六岁的孩子当皇帝,所以怎么看也是清朝该得天下。
    吴三桂虽然是个反复的小人,但对于形势还是判断得不错的。毕竟洪承畴、祖大寿等人降清后都受到了优待。
    吴三桂主意下定之后,立刻下令三军上下自即日起穿白衣白甲,为崇祯皇帝带孝。他自己当着将士们的面,如丧考妣似地痛哭流涕,还带着将士们向着北京的方向,三跪九叩首,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做足了“要报君父之仇而向清朝借兵”的表面功夫。
    农民军领导集团对这一严重局势缺乏足够的估计,等到李自成认为形势紧张,不得不出兵时,时机已晚。后来,李自成亲率二十万农民军开赴山海关,农民军和吴三桂在一片石发生战斗,满清的骑兵突然出现在阵前。在优势的敌军进攻下,农民军败退北京。
    山海关战斗失败,清军直逼北京,形势急转直下。在北方的汉族官僚地主眼看时机已到,把对农民起义的仇恨变成行动,大批投靠清朝,与清军连成一气。农民军在进入北京城以前,屡获胜利,所向披靡。但是胜利又多么迅速地腐蚀了这支革命的队伍!山海关一败以后,竟然丧失了整军再战、保卫北京的力量和意志,决定放弃北京,返回关中。
    清军逼近北京,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拉拢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宣称:“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你们报君父之仇,对付的只是‘闯贼’而已,你们只要投靠我们,原来什么官位的就复其官位。”于是,在“复君父仇”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下,北京大批的明朝贵族、官绅,包括曾经向农民军低头认罪的,这时纷纷调头屈膝在多尔衮的脚下,至五里郊外迎接清军入城。
    1644年6月6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公开宣布:“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批露了清军入关的最终目的。同年十月间,清王朝当时的皇帝福临进驻北京,10月31日即皇帝位,“号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就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就正式建立起来了。
    明朝虽然已经覆灭,但是明朝的宗室中大有光复明朝之志者,于是在各种心态之下建立了众多的南明小朝庭。那么到底出现过哪些南明小朝庭,这些政权最后又是如何覆灭的呢,我们且待下回分解。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