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卧龙(一)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风在我的耳边呼啸,杀声逐渐远去,骑在马上的我已经快三天没有吃饭了。远方有一座大山,逃进去就安全了,使劲在马腹一夹,可是身下马蹄一软,将我从马上摔下来,手中的短剑落在身边。马儿一下轻松了,头也没有看我一眼,就自己向远方跑去。我躺在地上,仰望着碧蓝的天空,喘息着,望着远方山中的松竹林。突然身下的土地被马蹄声给震动着,我不安着望着身后。
    马蹄声越来越近,我不由得闭上眼,摒住了呼吸,将手中的短剑藏在身下,等待着……
    大概有两匹马停顿在身边,听见其中一个人对着我说:“自从洛阳大乱后,向南逃跑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有几个可以真正逃得出这个乱世,唉,哀叹天下百姓何其之苦呀”另一个人说道:“太史公,您得任务是去刘表那里,我们一路已经看见太多路毙的人,还有北方的乱兵在四处抢劫,这个人看起来也已经没有气息了,大人,我们走吧!”
    “唉,现在北边主公快要和曹操开战了,如果主公胜利,那南方的百姓也要受到兵刀之苦,田达,你说哪,对了,你哥哥田丰也不知道为什么被关起来了吧,回去我跟主公说说,求他放你哥哥出来。”
    “太史公,其实我哥哥跟我说,无论是主公胜利或者曹操胜利,百姓都少不了战乱之灾,而且我哥哥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了,但我哥哥跟我说,让我誓死保护太史公的安全。”
    “为何有此一言?”
    “我哥哥就是为天下苍生着想,他本想让主公把汉帝请回,以君主的名义来为民驱除它党,让天下苍生太平。但是,主公却想把汉帝给杀掉,自己当皇帝,这才是他们根本的分歧之在,而且主公身边的郭图那些小人又在后面献谗,所以主公才把我哥哥管起来。”
    “那主公为什么会让你跟我来?”
    “河北的大军已经发动了,因为其他将军已经带兵,跟你来,而且这样偷偷的就剥夺了我的兵权,而且可以让您来控制我。”
    “郭图这些小人,我回去一定要铲除他们这些奸党!”“太史公,这次你去刘表那里,我知道一定是探讨南北夹击曹操的事情,但我哥哥说,让太史公小心,这有可能是郭图的阴谋,故让我保卫太史公的安全。”
    “为什么,田公有此一言?”
    “因为在太史公出平原城前,主公得到了曹操已经派人去刘表那里的消息,但被郭图给压下,没有告诉太史公,他想让曹操来害死您。”
    “你如何知道?”
    “您忘了我原来是主公身边的金吾将军,主公身边的事情我都知道!”
    “多谢你的提醒,我一定小心。”声音停顿良久。“唉,天下纷纷扰扰,何处才是我立身之处呀!”说罢,蹄声远去。
    “唉,天下纷纷扰扰,何处才是我立身之处呀”也久久的回荡在我耳边,我用短剑将身体撑起,向远方的竹林走去。
    落魄的我自从逃进了这片林子后,才感觉到一丝的安全,连短剑都在途中丢去了,因为我这么弱的体力,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剑的威力。碧绿的竹子,宁静的小溪,参天的大树,突然间,让我觉的这里真是桃源仙景。喝了两口泉水后,拨开一片竹叶,倾听着远方传来悠扬的笛声,眼前浮现一座精致的小桥,在桥的尽头有两座小房正冒着几缕炊烟。太好了,有人,我拼尽最后的力气奔向小桥,突然眼前一黑,昏到在地。
    良久。
    “这个人昏到了,快把他抬进屋子去。”一个甜美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在朦胧间,我抬了一下眼,突然看见一个丑女正盯着我看。我吓了一跳,马上又闭上了双眼。
    “这个人还活着,看来又是从北面来的,帮我抬进去。”
    身体在颠簸中,腹中发出了鸣响。
    “给他喝点粥,看来他已经好多天没有吃饭了。”正说着,甜美的热粥已经流入我的喉咙。我的肚子又不争气的响了几下。
    “他是饿坏了,夫君。”
    “是呀,夫人,近来从北面来的流民太多了,不过只有他找到了卧龙岗。还昏到在咱们家前,也是有缘吧。”一个稳重的声音响在我的耳边。
    “可是今天大哥,三哥要来跟你谈很重要的事,咱们家也没有地方让他休息,只能让他在你们聚会的地方休息一下,那里有个火炉,可以让他暖活一下。”甜美的女声又响起。可是我一想起她的容貌就心里一抖。
    “那也让他听听吧,看他也算眉目清秀,应该是个富家子弟,想来也是遭了兵祸。”我真想在睁眼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样子,可是我太虚弱了,
    根本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心里十分感激这夫妻两人。闭着双眼,我慢慢睡去了。
    睡梦间,我的回想着以前的日子。
    我本算是买卖人家的贵家子弟,平常在洛阳城里享受着荣华,跟几个好朋友一起去街肆去耍酒邀姬,到庙会去看洛阳美女,供奉白马神灵,有时跟父母去大将军家祝寿,随便欣赏一下宫里赏赐的宝物。
    可是好梦不长,先是年初,宫里发生了变乱,随后是西凉大将军入城,都是铁甲军,他入城就废去了皇帝,自己立了一个新皇帝。然后就开始征兵,那些征兵的人将洛阳城门堵死,而后十人抽一兵,我父用了上千两银子才让我免于入伍,那个征兵的临走的时候还老盯着父亲的小妾,手里拿着钱,嘴里还说:“我会回来的。哈哈哈哈”。我当时藏在暖炉旁边,偷偷的看着他们。
    好温暖呀。我慢慢睁开眼,发现我已经睡在一个大屋子的一边,暖炉火烤着我,很旺,身上盖着厚被,屋里并没有什么人。很安静。
    过了一小会儿,我慢慢进入了梦乡。
    西凉大将军来了后,形势却越来越差,先是宫里不断传出有大臣被杀,又有有袁绍校尉对抗西凉大将军被撵出洛阳的传闻,可是我们家的买卖全靠袁家,所以我们家为了这件事花了不少银子打听,但最后告诉我们的是这是真的。这简直就是让我们失去了后台。而后又是曹操谋反想刺杀西凉大将军的传闻。这两个人都成为和我们作战的联军统帅。
    后来就越来越糟糕,我们家先被迫让我父去做人质,父亲刚去,就有人来抄家,抄家真可怕,当初抓我当兵的那个人第一个进来抄我们家,他先奔我父小妾的房去,而我们一家只能在旁边看着明晃晃的刀子。一家都乱为一团,傍晚,我也被带到了兵营,在那里我看见我平时的很多玩友,
    我见到他们脸上都带着痛苦的表情,早失去了我们在洛水游玩的笑容。战争马上就来了,我也和家失去了联系。一个月后,我被派到了虎牢关,和东方来的反叛作战。
    那是个天上飞着雪花的日子,宛洛平原上吹着大风,马蹄声振动着我们这些洛阳的子弟兵,虽然身上穿着是崭新的铠甲,但所有人都感到几分惊恐,因为在我们对面敌人是一排排铁甲军,他们的长矛有近两个人那么长,重甲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添加了几分威力,铁甲军的后面手持大戟的骑兵,他们的马在不停着躁动着,仿佛随时准备冲击我们的队伍。我们的统军看到敌人的阵势也感觉到了威慑,手也在偷偷发抖。想起他在出军营时跟我们说,今天我们的敌人是一个让曹仁统帅的铁甲军。突然间,一阵寒风吹了向了我们的队伍。
    风吹了进来,我被寒风给吹醒了,模糊间看见三个人进来,其中一个走到我身边,掀起了我的被子,说:“这个人还活着,二弟的心真好,我们那里已经冻死快几百人了。”
    我的眼微微睁开一条缝,我朦胧间看见有张略显苍老但很清瘦的脸看着我。
    “让他睡吧,我们别打搅他了”熟悉而又稳重的声音声音又响起了。
    “二哥,你还收留这样的人,等醒了就让他走吧,现在世道不好,我们还是小心为好吧”。一个略显年轻的声音响起。
    “好了,我们小点声,让他好好休息吧。我们说我们的。大哥,三弟,这边座。”言罢,脚步声向屋中走去。“把琴放在旁边,我们用这个小桌来放茶,大哥,三弟把香点上”。
    阵阵的茶香让我清醒了很多,刚才我已经喝了不少粥,体力已经补充了不少。我躺在地上抬头环顾这间房子。想我虽是富家子弟,但也看出此屋的主人并不俗气。窗外白雪配青竹,窗内暖炉伴碳火,一缕清淡的茶香环绕在屋中,瑶琴已经被置于书案之上,迎门的墙壁上两边是本朝钟遥的字画,中间有蔡公的卧龙图,朴素间透出文雅,含蓄间隐含大气。环墙却是一幅幅地形图,上面写着,翼州,荆州……除了益州,好象都有了,印象中只有去袁大将军家好象有一套全的,没有想到在这里又看见了一次。
    再看看刚才那三个人,刚才那个看我的人那个人做在小几一边,身材消瘦,但面容清减,略现了几分操劳,估计是他们的大哥。而救我的人身材微胖,面色红润,手持书卷,一言不发,正看着他的大哥。他身边的人年纪较轻,但气度不凡,眉宇间透着锐气,手中握着茶杯,正要说话。
    “自从父亲死后,我们从洛阳到这里已经快两年,二哥你也已经结婚了,应该考虑自己将来的事情了,看你已经看了这么多的兵书,又跟徐庶,水镜他们说你才过管仲,那既然如此可以寻一个官职来当当吧。不然你真的想在南阳卧龙岗耕一辈子的地吗?”刚才略显年轻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他就是鲁肃
    天蛇王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鲁肃被周郎引见,以当时的形势,鲁肃对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就是北方多变,但在变数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鲁肃认为的规律就是先要确定孙权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决策。
    以当时的形势分析,孙策死前准备北伐。根据地理和形势的在当时的变化,我认为孙策袭许的目的是夺取淮南淮北之地,形成对东部长江流域的战略缓冲。如果他可以驻守在徐州或者寿春一线,对北方就是进攻态势,如果他占领的是合肥,巢湖,盱眙一线,则守成无忧。因为在西线,孙策已经战败了黄祖,西线暂时无忧。
    所以当孙权继承了孙策的位置时,他在战略方向就面临了两个选择,一是安内,二是外掠。
    如果孙权选择了安内,他就要从内部的政治上和内政上安定大臣,和建立战功了平定民心。时机上,给予孙权的内安的时机也是很好的,就是北方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对决。战功上,而孙权建立战功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平定山越内乱,二是继续征讨已经被孙策杀怕了的黄祖。内政上,则可以开拓五岭之地。连接交州。如果这三方面进行的顺利,孙权的政权就很稳定了。
    但如果孙权要真正继承孙策平定天下的大业,就要执行外掠的战略。就是进军淮南,因为淮南不仅是争夺天下的基地,更重要的是淮南是守卫长江的真正屏障。没有淮南,固守长江就很困难。如果他攻取淮北,那战略形势就更是一变。吴的政权就在战略上非常主动。很象南北朝时南朝北伐灭南燕等国的态势。可是这是建立在内部安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的。
    鲁肃就在这个决定孙权政权生死的时候,他提出了榻上策。他先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就是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在政治上,诸侯谁也没有明显的政治优势,所以大家可以在同样的天时下逐鹿。他提出了:“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先从政治上分析天时的变化。在具体到孙权的形势:“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他认为北方多变,孙权在没有安内的情况下,应该是先安定内部,当内定后提出:“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这就解除了孙权在战略方向上的困惑,孙权在继承了孙策的基业,他在战略方向上的疑惑被鲁肃轻易解除了,所以权语甚悦之。
    由这个有战略决定意义的榻上策,可以清晰的看出鲁肃面临重大决策时,可以有一个高超的政治家的头脑。就是安定内部,后平天下。
    但是真正的战略家都是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和高超的军事家一样,兵法之妙,运乎在心。
    当天下形势和孙权内部形势开始变化,鲁肃有根据形势提出了“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其实根据地理上看,虽然夺取淮南依然是问题的关键,但是形势已经变化了,所以鲁肃要根据形势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坐在大营中运筹帷幄,而是亲自去那里了解情况。因为他可以通过他自己在现场而对形势有根本的了解。因为他认为机会很关键,而这时吴国内部安定,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感,但鲁肃已经明显感觉到危机的到来。其实当时的形势的很微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而刘备和刘表的关系是压则合,缓则危的情况。而且鲁肃认为刘表的政治形式很微妙,他们内部的两派斗争很激烈,而吴可以利用荆州的不稳定的政治形式来渔利,所以鲁肃去荆州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曹操的变化,而主要是确认荆州内部两派的斗争变化,因为鲁肃认为荆州对吴是非常关键的。(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而如果利用刘表内部的争端而为吴渔利,则吴可以不用刀兵而得利。但形势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所以鲁肃一定要亲自去。(注3)鲁肃是一个战略家,他认为荆州是天下的枢纽,这个枢纽是决定天下未来走向的关键。而左右这个枢纽的关键就是北方的曹操,新野的刘备,还有关键的是刘表的内部两派力量的斗争。而后来证明,刘表的两派一派是投曹,另一是投刘备。鲁肃在这个关键问题是明显超越了吴的其他将领,他先看出了荆州问题的关键,就是两派势力的斗争结果将决定吴的未来。
    在形势变化很快的情况下,就是曹操大军和吴共享长江天险,兵力远过吴等不利条件下。鲁肃已经确认了他的方向,就是和曹操决战!为什么哪?其实我们从先面看,孙权继承孙策的基业,而以当时形势分析,北方的势力已经基本衰退,所以曹袁之争一定会决出胜负,无论是袁绍胜利,或者是曹操胜利,当他们平定北方后,在战略形势上一定是中以南阳为基地,准备平定荆州,东以合肥为基地,平定吴地。所以北方军队南下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就是战争的地点和时间。而根据地理分析,如果合肥方向北军南下,那应该在牛渚宕渡长江,而吴军的主力分散在两个方向,就是牛渚宕方向驻守一定的兵力,所以从那里很难南下。而另一支兵力就是周瑜所在巴丘距离吴的枢纽柴桑太远,而且巴丘的主要敌人是刘表的军队。所以曹操在选择战争方向将选择内乱的刘表的荆州,而不是团结的吴。鲁肃在确认了曹操南下的方向就认为曹操将和吴在荆州进行决战。所以在那时,鲁肃就确认了一定要和曹操决战,所以他有“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其实鲁肃认为在荆州曹操和吴必然有一战,但时吴面临的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他的兵力很少,而如果有刘备的兵力协助,则在兵力上和曹操可以有一争。如果以当时的战争形势分析,曹操虽然军队多,但对荆州的地理很不熟悉,比如他的军队误入云梦泽,让吴的军队早了占领有利的地形。其次,曹操的部署军力上,在不能应用大规模骑兵的乌林处部署军队,而且在合肥方面部署一支虚兵,没有延大洪山东路南下取夏口等都是战略错误。(本人注:其实从地理上分析,赤壁之战,曹操是犯了很多的原则性的错误。首先是战略方向不明,曹操玄武做水军,目的是征服荆州,而非吴。战争准备不足,在战前,对战争地理不明,误入云梦泽等和根本没有利用骑兵优势去占领武胜关和夏口。战争部署上因为前两点,而显的很轻敌,在合肥布虚兵,反而在不利曹军的乌林驻防(四面环山,利火攻)。战争方向混乱,曹操的目的应该是柴桑,切断周瑜和孙权的联系,但是他的兵锋应该是走大洪山东路南下,攻击蕲春,切断江夏和柴桑的联系,由赤壁东进,配合合肥西向的军队,三路合击才可以。而曹操犯了很多的错误,让周瑜有了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大胜。)所以鲁肃极力劝孙权抵抗,并让周瑜回来劝说。
    战争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战略形势一定有了根本的改变。从战后的形势分析,东线的合肥,中线的襄樊依然在曹操手中。所以从战略上,襄樊依托南阳基地,汉水天险,桐柏山,合肥依托巢湖,曹操的战略形势依然是很主动的。
    可是吴的将领在战争胜利后非常的激动,但他们迷失了战略的方向,而这时只有鲁肃可以明显感觉到曹操的阴险和曹操可以利用赤壁渔利。鲁肃从战略的高度来观察战后的形势,就是曹操退出南郡是非常非常妙的棋。曹操以非常老练的手法来处理战后的得失,他在南郡用了驱虎吞狼,或者说是两虎竞食之计,巧妙的拆散了孙刘联盟,而后利用他们的矛盾来削弱两家的力量。战争的关键是政治的延续,土地,人口失去可以重新得到,而政治联盟拆散就很难建立,秦统一六国关键就是拆散了六国脆弱的政治联盟,导致六国亡在自己手中。曹操的形势是夷陵失去,对南郡是东西的夹击之势,所以退守襄樊。保持对荆州的势的战略主动。让孙权和刘备在荆州进行争夺,因为曹操的退出在荆州保持了政治和军力的真空,而短视的吴如果拆散吴刘联盟,以刘备在荆州有近两万多的军队,而吴不过有三万的军队,两方在赤壁都有曹操的残兵,所以在军力上相似,所以他们的争斗一定会很激烈,当他们两方都争斗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曹操在大军南下渔利,那对吴就很致命的结局。所以清醒的鲁肃认清了曹操的奸计,而且他也遇到了和他一样有清醒头脑的诸葛亮,结果他们两个让这个大的真空平静的补充了。曹操看见他的谋略没有见效(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也利用这个缓冲去平定马超和张鲁了。其实曹操机谋之深,实为天下雄者,当之无愧,他在翼州用这招平定了袁家,在山东平定了刘备和吕布,可惜在赤壁他遇见了诸葛亮和鲁肃。
    天下权谋皆非当时可谈,吴很多的人很难理解鲁肃的谋略。不过后来鲁肃的谋略之深,实令人敬佩。
    鲁肃在战后分析了孙权的形势,其实孙权和刘备平分了荆州,从本质上孙权的战略形势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因为从合肥的骑兵依然可以南下。然而吴的将领却要去取蜀,现在看起来,无疑是抱薪救火,在吴的兵力不多的情况下,越过刘备,去取蜀地,和自杀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刘备反而可以利用吴在蜀的败兵得利(吴军胜,刘备可以切断他们)。不过以周瑜之谋,他的目的是灭刘备,根本不是要去取蜀地。可是刘备在荆州根基很稳,非一日可图。可以说如果吴想在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猛将谋臣的情况下取荆州,简直就是难以想象。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让刘备去取蜀,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当刘备得了蜀地,“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鲁肃不愧是天下奇才,他真是用尽谋略为他得主公。以当时的形势,刘备已经被推到了对抗曹操得第一线,鲁肃分析当时的形势就是荆州可以被吴得了,只是什么时候取得的问题。但是以吴的力量看,吴在东线因为争夺淮南而牵制了很大的兵力,而且内部纷争很大,而且山越也不是很稳定。所以当时夺取荆州并不是时候,但我们看鲁肃对关羽很象羊牯平定吴前的情况(羊牯未平吴,因为西凉用兵,鲁肃未定荆州,因为淮南未定)。鲁肃给孙权大策中“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是“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他认为淮南不可促图,而荆州也要根据形势而图。所以他在和关羽的对话中可以说态度一变: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鲁肃就是利用刘备的刘璋的争端来为吴牟利,他分析如果刘备平定刘璋,那刘备一定要北进,而北进就一定和曹操对决,而和曹操对决,就可以让吴牟利。鲁肃认为天下大势,势力的均衡非常关键,因为吴的内耗和淮南缺少缓冲导致吴在战略形势上并不占有优势。所以与其发展自己的力量,还不如消耗其他势力的力量,来达到制衡的目的,其实鲁肃对刘备集团的很了解,他利用刘备和刘璋集团的争端来为吴牟利。(我自己认为,其实这些谋略家谁都不是苯人,他们不会轻易放任刘备轻易取得蜀地的,肯定要从中牟利。呵呵)
    从总体上看,鲁肃在关键问题上总是站在战略高度去统观全局,他总是可以在问题萌发的初期看出问题的发展。而且他遇见孙权这样的在关键问题上的并不糊涂的主人(孙权可以说对鲁肃是每次必听,信任甚至超过了他最喜欢的周瑜)。可以说是君臣汇集。在孙权初期,他给孙权解惑,在赤壁前期,他联合刘备并劝孙权抗战,在赤壁后,他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维护政治同盟,让力量接近的吴刘联盟没有破裂。当刘备取蜀,他认为可以取荆州,以完成他的志向。鲁肃死后,给吴留下了非常主动的战略的空间,就是刘曹互攻,而吴即可以争夺淮南,也可以夺取荆州,他不愧是天下的奇才。
    (题外话,古今英雄谋臣很多,但我非常喜欢鲁肃,不仅是他高超的谋略,深远的智慧,而是他的另一点,就是知道退,他总是隐藏在一个光辉的人物后面,很象汉陈平,阴柔而不现,但在关键问题上很坚定。)
    注1:
    (许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三国志)
    注2: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馀,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
    注3: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