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我眼中的秦始皇(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当他执政的前十年,其实应该是他最痛苦的十年了,无权无兵不说,更有权臣在侧,野姬在后,凡事都得看他二位的脸色,让我们心高气傲的小赢同志确实是受了不少苦。换了在今天的角度看,如果谁在他当时的位置上可以做的事情不外乎
    1)在吕不韦和一帮权臣面前装傻,省得从蹈前两位皇帝的覆辙;
    2)暗地里争取军方的支持,把握军权,这也是吕不韦等流的一大弱点;
    3)培养自己的将领,他们得绝对的服从自己的统治,只对一个人负责。
    这三点是一般人站在圈外的想法,然而身在局中,老吕这个投机商人的嘴巴自然不会闲着不对小赢讲些什么,又有朱姬不断的关点迷汤,再要看的那么清楚就不容易了。譬如在黄易先生的设想中吕不韦为了和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争夺权利,随便把自己的一队人拉出去,在野外杀个干净,然后“义愤填膺”的说是阳泉君干的,并让皇上主持公道——这的确是很难辨明真伪的。当然十个阳泉君也斗不过半个吕不韦,要不然我们也就不会只记得老吕他老人家了,这么一来,一可以整治对头阳泉君,有冤你都没处喊,谁让你以往就对我的人那么不客气呢,现在出事了不是你干的还会是谁;二可以摆平自己家将里的派系争斗——牺牲一些难辨忠奸的或者非吕姓的家将食客,使自己的内部更加安定;三可以显出自己的宽厚胸怀——阳泉君并没有被立时处死,而是在软禁中被酒色害死的——留下和华阳夫人圜转的余地。更加因为除去阳泉君后形成的权利真空,进一步的控制朝政。的确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经,所谓奸商本色,无奸不商也。
    这种事情我绝对相信老吕是干的出来的,也许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上是这么说的:
    “……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不韦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饱食;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後世,原往事之。’”我觉得“泽可遗後世”这才是老吕这种生意人的想法,所以“培养”好这么一个乖乖听话的“自己的儿子”就很重要。吕氏春秋就是他为了进一步控制小皇帝的思想所做的巨大工程。明处尚且如此,暗地里更不知有多少口蜜腹剑,我甚至觉得李斯这个家伙都是老吕为了“教育”小皇帝而特地送给皇上的,当然李斯只是其中的表表者,说不定其他的什么太傅、宦官、宫女都是吕不韦的人,让小赢从小就按照他老吕的思维来行事。换了谁在其中都不免被蒙蔽,然而小赢同志看的很清楚,一步一步的朝巩固自己权利的方向挺进。
    我往往会觉得这其中有不真实处,料想一个中学生要和老奸巨滑的商人抗衡,自是绝无幸理,难道这其中更有什么隐情?象资治通鉴里说的“初,王即位,年少,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王益壮,文信侯恐事觉,祸及己,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实际当时绝不会就“王益壮”这么简单。吕不韦一手遮天,他怕你一个小孩子干嘛?连成人不听话他都可以下手除去,何况是个并无实权的孩子。看来这其中实在有些莫明的事情。不妨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自己是赢政,怎么样才能让吕不韦这个老家伙感到恐慌。
    首先吕不韦不是秦人,这很重要,尽管秦国历史上有多次任用外人的经验,然而多是不得以而为之。要说商鞅和白起都是其中的表表者,然而他们两个却没有一个得到善终,张仪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混不下去,总算连哄带骗逃回魏国做他的丞相去了。所以秦国实际上的排外倾向相当严重,假如事实并非如此的话,那就是这种倾向被统治者利用的很好。在君主权利交替的时候往往会斩上一批老臣子的,这是权利斗争,谁都逃不掉的。这样的结果有好有坏,象赵国以赵括代廉颇就是最坏的例子。在秦国自然也有这种需要,统治者似乎很好的利用了排外的情绪,轻轻松松搞定他们,以往纵横一时的重臣到这时连一点还价都没有--真是烟消云散。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吕不韦走的也正是这条路,死的毫不体面。秦始皇肯定很好的利用了秦人的排外心理。当然,要这么做的话,有一个很讨厌的问题,就是如何和老吕划清界限。因为他自己的确很可能是老吕的亲生儿子,假如吕不韦是外人的话,他就更是外人了。我不知道当时的实情是怎么样的,可能通过什么滴血验亲之类的东西,夺得了秦人的信任--当然这过程当中就很可能有些暧昧的东西了--总之结果是好的。
    其次吕不韦是个商人,在秦国这种重武轻商的地方,要混下去也的确不太容易。当然这种烦恼用不着我们操心,吕不韦自己可以解决的很好,当然,如果有人存心要在这上面做文章的话就难说了。按小说书上的写法,大将蒙骜是吕系的人,因为蒙骜也不是秦人,然而史书上说蒙骜从秦昭王的时候就开始为秦国卖命,官至上卿,应该比吕不韦来的还早。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但我相信老吕为了在秦国混下去,总归是要在军方寻找支持的,从历史上看,在这几年中,除了赶在庄襄王时代灭了东周,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军事动作,几个主要的大将是蒙骜、王齮和麃公。其中以蒙骜的动作稍大些,不过跟穆公时代的大动作还是不能比的。这当然有治国方针的问题,也因为郑国渠损耗国力,更因为内部的权利斗争使他们无暇东顾。老吕肯定一直在想办法巩固自己的相位,所以内部的斗争就已经够他受的了,哪有精力再搞什么扩张,但是,扩张、战争,一向是秦国军方的思想,于是,吕不韦自己走上了庄襄王的老路上了--跟军方形成了矛盾。假如秦始皇要活下去,这个矛盾当然得好好利用。
    再次,老吕跟太后有那么一腿。这本来对老吕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凡事都得怎么看了,好事换个角度宣传的话就变成了坏事也说不定。就象老吕和朱姬之间的问题,好好利用一下的话,还是很有发挥的余地的。一方面可以先给老吕戴着顶绿帽子,另一方面可以离间他们的关系,让老吕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使得老吕背着个坏名胜可是什么坏事也做不成。免费送他的“仲父”头衔当然把老吕又往这条路上推了一把。其实当时的情况下,秽乱宫室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每个国家基本上都有,更可以说宫中是天下最淫乱的地方。然而秦国的风气却不允许这样,尤其是商鞅变法后,制法执法,赏罚分明,要不然秦国也不会成为六国恐惧的“野兽”了。然而吕不韦正是在严打时期顶风作案,当然不得人心了。只要好好的宣传一下,大家虽然暂时不能把老吕怎么样,但终究拉拢了绝大部分的人心。
    当然这些都是人人都能想的到的,其实秦始皇玩的还有更绝的。
    我觉得嬴政玩的最绝的就是捧起了嫪毐,这的确是任谁都想不到的绝招,我相当怀疑这个必杀计是不是小嬴自己想出来的,因为这实在太了不起了,简直就是人类2000年智慧的结晶啊,我相信这种绝招任西方人想个10000年也绝想不出来--这是在中国这块权利斗争空前激烈的土壤才长得出来的果子,更是“以夷制夷”这中国一贯方针的雏形。我倒宁愿相信这是李斯或其他超级脑袋想出来而不是嬴政这个中学生想出来的--这的确太恐怖了,假如这真是嬴政自己想出来的话,任谁是他的敌人都该乖乖放弃了,这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心机谋略,让人不由的泛起一种无法抵敌的感觉。
    让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吕不韦权倾朝野,更以仲父自称,我绝对可以相信朝廷的绝大部分人也都被其收买了,通过修建郑国渠这个浩大工程更控制了大半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关键在于嬴政没成年之前朱姬有相当的权利,而朱姬本来就是吕不韦的女人,有这两个家长一起说话,小嬴根本无法跟其站在一起秤斤两。当然吕不韦当了相国,要在后宫逍遥究竟不怎么方便,所以他找到了嫪毐这个美男子又或是性欲超人,反正企图通过将嫪毐伪装成太监送到宫里,好进一步在感情或者生理上控制朱姬。按说这招不可谓不毒,该控制的都控制了,那还不是他吕家的天下?只可惜他碰到的对手是秦嬴政。小小年纪的嬴政看出朱姬根本就不是任何人能控制的,也许由于荷尔蒙的分泌紊乱,在生理上很需要一些男人,但终究是不愿居于人下的,一旦有合适的时机其野心就要膨胀,做自己的一方天下,而嫪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有了新老板哪还会记得旧靠山,所以嬴政干脆就顺水推舟的将计就计,让嫪毐一下子当上个很大的官,大到连吕不韦这个后台老板都看不过去忍不住要阻止的程度。让朱嫪的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并与吕不韦产生裂缝,更进一步决裂。因为嫪毐毕竟名义上是个太监,他闹到天上去也做不出什么滔天大罪,然而太后却不得不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以留下讨价还价的资本,而且做为相对较弱的两方,往往具有共同的利益,至少会同样反对吕不韦获得更多的利益。事实的发展正如嬴政所料,形势由不成比例的两方面斗争变成了三国鼎立,出于“联吴抗曹”的想法团结到了太后的支持,至少站稳了脚跟。
    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是感到一阵心寒,不能置信这真的是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主意,我想当时六国其他的人肯定也深深的感到了这种无法抵敌的恐惧。在嬴政的时代,四君子只剩下春申、信陵二君,年级已大,并忙于权利斗争,势力大不如前。齐相田单倒也是一代人杰,可惜亦是英雄暮年,赵国空有廉颇、李牧而不能用,燕韩积弱可以不算。放眼望去,只要解决了内部问题,什么也阻止不了这位千古一帝在这大好河山任意驰骋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