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我眼中的秦始皇(三)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其实,假如客观点说,吕不韦也不全没有贡献,至少不象秦始皇后来说的那样“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假如当时嬴政入主秦庭的时候,没有吕不韦这个老家伙专心专意的为“他的儿子”镇住一方天下,嬴政恐怕得面对更多的排挤和不信任,而吕不韦的存在,更转移了秦国敌对势力的目标,所以嬴政现在,只要说声“吕不韦老贼”就可以争取到大家的支持了。其中难易的差别自不可以道里计。
    换个角度看,其实吕不韦本身也是个治国的人才。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纯粹利益的基石上,才能做到真正的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甚至想,假如他老人家要真的篡位,也未必不能统一六国,因为到了他们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在客观上具备了统一的能力了,只要不乱来,一步一步的走,总归能统一的,我相信吕不韦应该还是有这个能力的--当然他再怎么样也赶不上嬴政做的好。恐怕在他老人家看来真得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了。
    再退一步说,其实吕不韦在一手遮天的时候,其实也没做出什么让人记得住的“坏事”来,史记吕不韦列传在写这十年的事情时十分简略的就带过去了,看来吕不韦虽然有其政治野心,但至少是识得大体的。然而我很不理解的是吕不韦为什么没有组织过大型的军事行动,按照他的性格实在是难以解释的,也许他一直以来都没能取得军方的绝对支持,这其实真是他老人家的一大弱点--在政治上他也许很擅长,但军事上他就没有插嘴的余地了。
    分析吕不韦的功过其实倒让人更进一步崇拜起嬴政来,正象要写诸葛亮牛就先得写周瑜牛,这样才衬得出诸葛亮的更牛--当然这只是文学上的手法,不想秦国当时的情形正象活生生的一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不韦本身其实已是可以雄霸一方的人才了,然而在嬴政这霸主面前竟玩不出任何花样,在权倾朝野的时候,都做不到为所欲为--也许所谓的“权倾朝野”根本就是秦始皇的宣传人员制造出来的假象。连吕不韦都玩不出花样的话,看看六国还有什么人可以配嬴政这个小霸王玩上几手。
    首先是最大的楚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先进不说,控制了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更征服了众多南蛮、东夷,势力空前强大,然而就在如此强势下,屡屡被秦人所骗,“皇帝”被人扣住不说,连“郢都”都保不住。不能光指责楚国的愚昧,其实楚国也有自己说不出来的苦衷,征服各个小国既是成就。同时也是包袱--今天你造反,明天我复国,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要求的是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统治,然而楚国终究没有出现什么能超越历史局限的强悍人物--就算西楚霸王是个人物,可他出来的实在是晚了点,而且楚国更因为内部的互相挚肘,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外面的七国纷争,所以几次合纵楚国都不甚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点来看,其实秦始皇后来统一后的强悍措施其实是相当必要的,试想哪国的权贵会甘愿失去地位,而且能在战国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崭露头角的毕竟也不是简单的人,真要闹起事来还是很让人头疼的,所以秦始皇干脆把所有贵族都搬到咸阳,再来个“焚书坑儒”让他们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谁。也只有这种横手才能彻底断绝他们不断捣乱的企图。接着说楚国,按照一般史学家的推测,铁器的传入应该就在春秋时期,然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才会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格局的变化,据《世界通史》的说法,最先得到实惠的就是秦国,然而当时以冶铁闻名的实际上却是江南的小国越国,连楚国都被这帮拿着先进武器的家伙攻陷了首都,楚国在最终占领了越国这冶铁重镇之后,想必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武器(当然还有越国的美女),可是这种先进的力量为什么在最后的决战中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力量呢?客观点说,楚国放手一搏的力量其实还是很出乎嬴政的意料的,楚国因为在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在只剩下秦、齐、楚时,绝对势力已经不足以战胜秦国,就在这种情况下,楚国还是让嬴政吃了个不小的亏的,弄得秦始皇只好去求不世名将王翦出马,带60万这个空前数目的大军,历时三年才摆平了楚国。不能不说这先进的力量在战争时其实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的。而且后来所说的“亡秦必楚”,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其道理的。
    其次很有实力统一战国的是三晋,因为三晋终究是有共同的利益的,尤其在抗秦这种问题上最为统一,互相之间的通婚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其他国家亲密的多,赵武灵王第一个胡服骑射,更一改传统的车战为马战,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战争形势。而他们三晋最大的不幸是碰到了杀人魔王白起,一次不幸的失败就使得他们再也站不起来了,白起在短短的30多年中,杀了多少人,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让我们简单的把史记上提到的大屠杀列在下面:
    其明年(昭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七年,赵军长平,九月,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这几次大屠杀对三晋来说,绝对是难以磨灭的印象,想当年一个国家一共能有多少人口,能参军的又能有多少,几十万人一转眼就全杀光了,再有雄心壮志也恢复不过来了(不由的想到第九城市的纵横游戏,占领敌国以后一律抢人口,这样的结果就是败了以后很难再恢复过来)。这招虽然很不人道,且大伤人和,但的确不失为削弱敌国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自这种巨大的创伤后,三晋的统治者再无信心面对强秦的入侵了,他们日益开始逃避现实,一步步走向灭亡。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平原君已经飞仙了,著名的救赵的信陵君在跟魏王的权利斗争中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三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对秦始皇来说更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不过赵国名将辈出,确实不好招惹,尤其是李牧更是不世名将,还好赵国统治者自长平之后已经丧失信心以致奸臣当道,空有良将而不能用,提前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最后一个很有雄心的国家是齐国,在齐桓公的时候,齐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据说可以“战胜于朝廷”,然而后来的齐国实在没有什么杰出的君主,更根本的原因恐怕是齐国缺乏在乱世中变革的动力,在战国这种激烈竞争的时代,短短一百年的进步可以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而且变革的结果更维持了两千多年,如果谁在这时因循守旧,结果自然是灭亡一途,当时的齐国缺乏的正是变革的理由,孔子追求稳定的学说正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他们总陶醉在以往的辉煌历史中,最强大的秦国跟他们称兄道弟,约为东西二帝,东面的赵魏因为秦国压制根本无法对其造成威胁,南面的楚国不断朝南方拓展势力,暂时还顾不上东北面的老邻居,北面的燕国一直是被大家瞧不起的小国,除了打打朝鲜也没什么大作为,所以齐国似乎很沉迷于无人敢碰自己的光辉梦幻中,结果被乐毅一路杀到临菑,并占领了5年多,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市。还好危难中出了个田单,而且燕国的强大招致了曾是合纵国同伴的嫉妒和担心,加上燕惠王即位时又犯了急于巩固权利的错误,以骑劫代乐毅,齐国终于逃过了灭国的厄运。自此一役后,就算田单再狡猾,也无力挽回齐国没落的势头了。
    剩下的燕、卫等小国自然不用再提,但其实可以影响秦国统一的至少还有两种力量,一是东周的力量,虽然它本身已是一具空壳,但名义上终究是大家的共主,合纵的组织其中东周的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至少有一次还是让秦人吓了一跳的。当然可怜的东周被吕不韦给解决了,用不着秦始皇烦心了。还有第二种力量就是匈奴的力量,当时的胡人由于铁器的应用,迎来了他们第一次的辉煌,东周的分崩离析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帮忙,当时的情况是“先是时,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秦国需要面对的匈奴人最多,也完全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统一,赵人在赵武灵王和李牧时代两破匈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而秦国一直面对众多胡人的威胁,但却能压制得他们根本动弹不得,其实是更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不断的战争让秦国一直保持战备,甚至反而促进了秦国的进步。
    说到匈奴就不得不提到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长城”,赵国、燕国和秦国都造了自己的长城,用于抵御胡人的进攻,虽然工程浩大,但对阻挡匈奴这种以骑兵突击为主的敌人还是很有用的,可以说是一大发明。从长城的发明部分的折射出了在战国这个纷乱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在激烈的变革,包括战争的方式。在春秋早些时候,大家要打仗还要约好时间地点,下达战书,排开阵势,宣读对方罪状,然后前面的将领坐着车子冲上去,冲击几下,后面的步兵慢慢的跟上来,开始混战,一次战役最多牵扯到的人数不过几万,往往一战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时间也不会很长,就象以前的周武王打商,看看形势不好就掉头回家,过两年再来。而到了战国,这一切旧的规则都已经不再适用,铁器的使用,导致生产力成倍的提高,人口也急剧增加。诸侯之间的战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火并,拖延个几年丝毫不稀奇。这对军队的调度,供给,后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战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防守方,城池的建设当然加先进,象孙子兵法中就详细的区分了城池的种类,更加在城市之间搭建长城,战略地点设置烽火台,使国土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一改以往除了大城市外的地方可以随意通过的情形。而作为进攻方,骑兵的突袭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车步混合战,对马匹、兵刃、攻城器具的要求也更进一步。敌对双方更是无所不用之极,战争的残酷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只有最现实、最无情的人才能做的到,所以我们一贯说秦始皇残忍、不择手段,这其实倒是在当时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统治者的两项美德啦。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一念之仁就可能导致九族之亡,一不小心就会死的不明不白,叫人如何不能残忍狡猾起来。何况秦始皇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从小就在勾心斗角中成长,更是强化了他这方面的天赋,跟吕不韦的斗争使他更加熟练的使用他的手段,而当他从吕不韦这里再也学不到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吕不韦的死期到了。这时的秦嬴政,就象闭关修炼的绝世高手,终于师满下山闯荡江湖了,“从此江湖中的腥风血雨就再也没有平息过”。哈哈,好象武侠小说一样。
    在杀吕不韦之前,嬴政先顺手杀了嫪毐,由于他的成长,他连吕不韦都不放在眼中,更不需要母后的支持了,所以给嫪毐一个作茧的机会,嫪毐果然上当,依仗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更想刺杀秦王,这给了刚加冠的嬴政一个绝好的借口,一举轻轻松松的摆平了嫪毐。至于他的母后,嬴政已经忍了她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杀她泄愤了,阻止的27个大臣可能被当做太后的余党顺势一起杀了,最后尽管茅焦劝服了他迎回太后,但这个太后还是不是原来那个太后就没人说的清楚了。
    这之后的第二年,吕不韦的路也走到尽头了,嬴政还算对这个“老师”蛮尊重的,让他放了长假,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养老去了,书上说秦始皇后来想想可能不放心,调动吕不韦回四川去,吕不韦知道自己难免一死,就自杀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十九不可靠,以吕不韦的性格怎么会一次失败后就悄无声息,他肯定在暗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被撞破后,秦始皇一举将其抹平,他会不会自杀,我觉得没人逼他他是不会走这一步的,毕竟他是生意人,输了赔本都是很正常的,要他放弃却没那么容易,而且好投机也是他的性格,有一线生路的话,总归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自杀的。而且换个角度想,要调动吕不韦的势力的话,也不应该调到四川去,富饶的四川平原是秦国发达的基业,而且民风纯朴,易被迷惑,要让吕不韦占了的话,以后也不要混了。实情完全可能就是嬴政在杀了他之后,由于怕吕不韦的手下--我想应该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一激动之下起来造反,由于吕氏在宫中的势力根深蒂故,所以小心点还是
    必要的,于是假托吕不韦畏罪自杀了。剩下的人慢慢摆平或招安。
    就这样,嬴政同志经过10年的时间坐稳了位子,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再花10年时间灭了六国。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