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禹迹图》的作者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08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宋代绘刻的《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原石现在保存在陕西西安的碑林中。此图长宽各一米多,图中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每方折地百里,横方七十一,竖方七十三,总共五千一百一十方。其中水系、海岸尤接近现今地图的形状。所绘内容十分丰富,行政区名有三百八十个,标注名称的河流近八十条,标名的山脉有七十多座,标名的湖泊有五个。据图中所绘来看,尚保存有部分唐代地名,可推知系根据贾耽《海内华夷图》中《禹贡》九州部分缩制,因而称为《禹迹图》。此图为研究中国地图学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很受后人重视,英国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权威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即称此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成就”。然而,由于图中并未标明作者,文献中也没有明确记载,《禹迹图》的绘制者究竟是谁,便在后世学术界产生了多种推测。
    一种较流行的说法,认为绘制者是北宋的沈括。其理由是,沈括长期从事地理学、地图绘制的实践。熙宁九年(1O76),沈括在三司使任内曾奉敕编绘《天下州县图》,于元祐二年(1O87)完成。此图共包括一大图、十九小图,而《禹迹图》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持这一观点的人推测,元丰三年(108O)沈括在陕西知延州,于是便在长安刻下了《禹迹图》,晚年回镇江定居时,又将《禹迹图》的副本交府学保存,并在元符三年(1100)再次刊石,这就是《禹迹图》在长安与镇江有两方石刻的由来。
    但也有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说法,其理由有六条。一,图名不一致。沈括奉敕绘制的《天下州县图》又名《守令图》,而文献上从未有《守令图》就是《禹迹图》的记载。二,所绘比例不同。沈括所绘之图“二寸折百里”,而《禹迹图》则“每方折百里”。三,图中内容不同。《禹迹图》只有州郡名称,没有县镇名称,而《守令图》则录下了“天下州府军监县镇”的名称。四,取舍不一。《禹迹图》中地名的取舍较混乱,没有一定的标准,早在熙宁时已废去的许多州也被收录进去,而存在的郡反而未收;《守今图》取舍标准十分明确,它是以熙宁九年至元丰三年沈括在职期间所见文件为准。五,绘制水平有所差异。沈括所绘《守令图》十分精确,图分二十四至,以天干地支命名。而《禹迹图》较草率,且未用干支卦名标明行格次序,这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自叙明显不同。六,沈括知延州时,忙于与西夏的战事,未到长安,任官时也无暇立石,去职后即被打发到随州管制,不可能有时间从容地刊石,即使沈括曾在长安停留,也不会刊石,因为在他知延州的元丰三年至五年间,他所奉敕编绘的地图尚未完成。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禹迹留》的绘制可上溯到十世纪末,制图者是《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
    总之,由于缺乏确凿无疑的证据,这幅中国历史上的珍贵地图.究竟出于何人之手,至今仍是个谜。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