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济各与托钵修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11月30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中世纪的教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意义最大的莫过于托钵修会的成立,托钵修会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道明会和方济各会。
在托钵修会以前最大的修会是本笃修会,由本笃(BenedictofNursia,480-550)建立。本笃修会强调纪律,《本笃会规》便是修院的生活规章。《本笃会规》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强迫性的顺服,让人达到彻底自我舍弃的地步。本笃修会的宗旨是好的,但是后来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化的直接来源就是修会的贵族化。
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世纪,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宗教组织有它的社会功能,修会也不例外。修会在社会中有其特别角色,也有非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所以,贵族家庭里若有一、二位成员加入修院,便会增加家族的宗教和社会地位,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贵族子弟加入修院自然也蔚然成风。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补赎及安置等。贵族化与人的敬虔程度不是成正比,且多数是成反比的。而且随着贵族化的进展,修会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修院财产丰厚,修士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使修会与平民的距离拉远了。在十三世纪以后,本笃修会没落的情况愈来愈明显。其中一个现象是修院人数大幅下降,例如坎特伯雷的基督教会修院在1120年有一百二十修士,在1207年减至六十四人。
十三世纪的欧洲商业发达,城市得到了发展,城市人口有很大的流动性,这样传统的教会组织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托钵修会应运而生。
方济各(FrancisofAssist,1182-1226)出生於意大利亚西西城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布商。方济各自少即喜爱帮助穷乏者,但生活却一如其他纨绔子弟般奢侈。他原先协助父亲经营生意,也曾立志做一个武土,后因多次听到耶稣的呼召:主对我说,他期望我成为一个新的傻子。故他以服侍贫穷人为毕生之志,过赤贫的生活。他穿着乞丐般的破烂衣裳,与麻疯病人亲吻,强迫自己接受那些在感情上抗拒的事物,藉以扭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在过了几年独自的克已隐修的生活后,1209年,他得到上帝的启迪,要求他离开独自隐修的境地,实践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第十章里的教导,不带任何东西到处传道,劝导人过合乎上帝心意的生活。逐渐地有一些人开始追随他,他们都与他一样,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然后专心一意地跟随主。
1210年,方济各连同十一位志同道合之土,到罗马向教皇申请成立“方济各会”,并要求获得讲道权。这团体的目标是:放弃与变卖一切分予穷人。另外,方济各希望建立全新的修道生活,就是要修士彻底地效法基督的生活方式——一无所有,也一无所虑。每个修士只能拥有一件外衣、一根绳子、两条裤子,蹲在地上吃饭,每晚睡在乾草堆上,没有任何公共财产可供分享。他们愿意靠自己的劳力谋生,要是工作仍不足以生活,他们便伸手向人讨饭。他们称这个贫穷的理想为“神贫”。
在经济发达,贫富悬殊,有钱人纸醉金迷,教会穷奢极侈的十三世纪;方济各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活,对一般民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厌弃教会铺张奢华的模式,渴望返璞归真,使信仰回复最单纯原始的状态,毅然追随他,方济各会的人越来越多,于1221年制定了《基本会规》。到十四世纪初期方济各会的修院发展到1400多间。
1224年9月14日,方济各在亚尔巍那山向耶稣祈求让他在有生之年能更真切地感受他的同在,结果他见到了一个有六只翅膀的天使,并从这天使那里得睹基督的圣容。自此他的双手和双足中心便有了被钉穿过、不停渗血的钉孔,而他的右边腰间也有一个被枪刺伤的伤疤,同样是不停淌血的。这是所谓基督的五伤。
1226年10月3日,方济各逝世。一直景仰他的胡高麟枢机主教于1227年被选立为教皇,是为格里高里九世。1228年7月16日,方济各被册封为圣人,距离他逝世不到两年时间。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