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传统文化中斧头的角色变迁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6年03月2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孙勇进曾经说过,古代评书里作为第一主角的忠义良将,其手下一般都有个“莽将”的角色,例如刘备的张飞、宋江的李逵、秦琼的程咬金、岳飞的牛皋、以及杨六郎的孟良等等。莽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是搞笑,调节作品的气氛,像搞笑能手程咬金,几乎把秦琼的风头都盖掉了。更重要的则是宣泄,刘备受了督邮的气不敢发作,就让张飞打他一顿,宋江一天到晚唠叨招安招安,就让李逵大喊“杀到东京夺了鸟位”。因此,“这类人物,一般不会是大部头作品的第一主角,但他们却又实实在在是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异常活跃的角色,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了这一系列的人物,这类作品便少了一大半鲜活的生命。”
    这里不讨论莽将的文学意义,来聊聊他们的兵器,很凑巧,上面列举的五员莽将里面,倒有三位是使斧头的:李逵、程咬金和孟良。看来在传统评书里面,斧头也多少具有了一些人格特征,就像薛葵李元霸的雷公铁锤专门象征力大无穷,赵云罗成的白盔白甲专门象征少年风流一样,李逵程咬金的斧头也经常用来象征一种相貌丑陋、言语粗俗、举止可笑的“粗人”形象。
    为什么偏偏是斧头?《水浒》和《杨家将》没有说明,《说唐》交待说,程咬金原本只是一个小贩子,尤俊达看中了他的一身力气,和他结拜为兄弟,并且把他带到兵器架前,让他挑一件趁手的兵器。程咬金看来看去,满眼都是闻所未闻的奇怪玩意儿,最后看到只有一柄斧头,跟他以前砍柴的斧头似曾相识,这才挑了那柄斧头,作为他的终身兵器。相对于秦琼、罗成、以及杨六郎这些世家子弟所使用的长枪,斧头带有浓烈的农家色彩,它大概是十八般兵器里面,唯一能够“军民两用”的一样了。斧头身上的阶级烙印不是别的,正是莽将们底层出身的一大象征。
    但底层出身的人多了去了,武松、鲁智深为什么不使斧头?这跟斧头的性格象征有关。在兵器里面,大刀阔斧都是很沉重的一类,一旦挥出去就没法收回来,只能一根筋儿走到底,绝没有妥协变动的余地。因此使大刀的一般性情刚烈,同时也刚者易折,例如关羽、魏延;使斧头的则是性格粗放,没有心眼儿。所以为人精细的武松,使的是两把灵活机动的戒刀,而粗中有细的鲁智深在一根禅杖之外,也总是挎着两口戒刀。只有心直口快目无法纪,从不知组织纪律为何物的李逵程咬金们,才整天舞着个斧头四处闯祸。
    从评书里的形象来看,似乎斧头只是用来象征那些出身不好、文化又不高的粗人莽将,斧头在兵器榜里的地位似乎不怎么样。但要是换个角度,去翻翻正史的话,就会发现在官方语言里面,斧头的形象截然不同,不但是高高在上,而且几乎凌驾了所有兵器,俨然是兵器的总发言人了。
    我们来考察两个仪式。第一个是“加九锡”,这是从王莽、曹操、司马懿,乃至杨坚、李渊,历代权臣纂位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前奏曲。九锡就是九样东西,包括衣服、车马、乐器、斧钺等等。九样东西各有各的含义,其中斧钺所象征的,就是代表君王统帅军队征讨四方的大权,在那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斧钺可以算是九锡里最重要的一样,有了斧钺,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了。十八般兵器里面,唯独选中了斧头来象征兵权,可见古人对于斧头的尊崇。
    另一个是更为久远的武王伐纣,周军进入朝歌以后的那个仪式。这时的纣王已经自焚身死了,但武王仍然走了一个一丝不苟的过场:他来到纣王的尸体前,对着尸体射了三箭,又砍了一剑,然后拔出斧头,砍下纣王的脑袋,挂到小白旗上。这里纣王的尸体,毫无疑问象征着刚刚灭亡的商王朝,砍下他的脑袋,就是宣判商朝的灭亡,而把脑袋挂到小白旗上,象征的则是统治权的转移,至于完成这一转移过程的道具、整个仪式里最为关键的斧头,象征的自然就是推翻商朝的那支大军,以及这支大军的统帅武王本人了。
    由此可见,在正史里面,频频以“斧钺”面目出现的斧头,已经超越了一切兵器,成为所有兵器以及所有使用兵器的人的总称,高据一切兵器榜的榜首。到后来,“斧钺”的涵义甚至超过了军队,成了君王威权和国家法度的象征。例如文人说客最爱说的一个词:“不避斧钺”,意思就不是不怕你的军队,而是说不怕你大发雷霆,不怕你法度森严,我只管忠言逆耳逆批龙鳞。这里的斧钺,实际上指的是轻则下天牢,重则掉脑袋的专制手段。那时候斧头的威风,大概只有后世象征无产阶级铁拳的镰刀锤子才比得上了。
    传统文化中斧头从凤凰到野鸡的形象变化,可能是社会生活中斧头本身的地位变化造成的。上古时代的兵器非常简陋,也就是木棍绑块石头的戈而已,这样青铜铸就的斧头就显得格外珍贵,只有统帅级别的人物才能使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的时候,就是以举着斧头的形象出现的,可见在那时候,斧头已经成了统帅权的象征。从上古神话还可以看出,斧头还具有了一定的神格色彩:我们民族的第一个人是盘古,第一件兵器则是斧头。斧头能够开天辟地,在上古人民的心里,它显然是具有一种神秘力量的。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加先进的武器出现了,斧头不得不退出战场,渐渐变成了民用产品。不过神格并没有一下子消退,由于斧头在早期木工中的作用,汉语里仍然留下了“斧正”、“鬼斧神工”这样的词汇,斧头身上仍然残留着许多上古的敬畏之情。再后来,随着木工技术的进步,斧头在木工中也用得更少,基本就只剩下砍柴一块用武之地了。斧头的地位一落千丈,在说书的主要听众也就是城市平民的印象里,只有砍柴的农夫才跟它联系在一起,民间艺人在塑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成天大呼小叫的莽将粗人的时候,也就乐得给他一把笨重难看的斧头,作为他的性格象征了。流风所及,就连今天《大话西游》里周星驰的那帮乌合之众,也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斧头帮”呢。
    时至今日,我们就连砍柴也不用斧头,而是改用电锯了,斧头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没有了任何联系。只是不知道南太平洋一个孤岛上,那个凶手挥斧砍杀妻子以后,他又将给现代文学里的斧头,带来什么新的涵义呢?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