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万岁”何时专颂皇帝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7年03月2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其实,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诗经•豳风•七月》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句,它描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这里的“万寿无疆”,是人们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这类文字,它并不是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皆可用;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之意。而“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发展和简化。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战国策•齐策》记载孟尝君遣门下食客冯谖,前往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冯谖到薛后“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谖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奉和氏之璧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可见此时的“万岁”,只是一种欢呼语。这一时期,“万岁”还有另一种意思,即作为“死”的讳称。如《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万岁”的意思,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万年”是一样的。
    那么,“万岁”一词究竟在什么时候归帝王专用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一种意见以为,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这时的“万岁”,与战国时作为一般欢呼语的“万岁”不同,是与一整套朝廷礼仪连在一起的。刘邦在马上得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后,仍时常露出草莽英雄本色。名臣叔孙通认为不利于维持天子的尊严,于是制定一套御用礼仪,使“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也使刘邦感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虽然这套礼仪为后世礼制不断补充、修订,越来越完善,但“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称,应是从刘邦开始的。
    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稽诸史籍,《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尸””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十五年后,即太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帝座前“万岁”声不绝于耳,他人称之,即成僭越、谋逆、大不敬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朝在皇帝以外使用“万岁”的情况,并非没有。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从汉到唐,对人臣称“万岁”的事例,也是不绝于书,不胜枚举。如《后汉书•李固传》记名士李固被权臣梁冀诬陷入狱,门生故旧上书申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X里皆称万岁”。唐郭予仪与回纥会盟,:执酒为誓,子仪酹地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可见,皇帝专称万岁之制,尚未牢固。只有到了宋朝,“万岁”之称人臣才决不可染指。《宋史•寇准传》记载,北宋大臣寇出行,途遇一精神病患者“迎马呼万岁”,此事为寇的政敌所知,立即上书告发,结果寇被罢去同知枢密院事之职,降至青州任知州。大臣被人误称万岁,要受降职处分,一般百姓如果称了“万岁”,后果更不堪设想。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宋史•曹利用传》)。可见,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
    综上所述,“万岁”成为封建帝王的专称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至于究竟何时“万岁”被皇帝独占,还是值得探讨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