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莫高窟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8年01月2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中国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古代又写作漠高窟)。近代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各代开凿的石窟鳞次栉比地密布于15~30米高的崖面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现存洞窟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洞窟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现存洞窟487个。各窟均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因题材的不同而相异,彩塑多置于佛龛内或佛坛上,壁画绘于四壁、窟顶和龛内。造像均为泥质彩塑,分单身像和群像。小者10厘米,高者33米,以夸张的色调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所有壁画如以2米高排列,可形成25公里长的画廊。敦煌壁画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希腊、波斯艺术风格。有的洞窟地面铺设花砖,窟外建木构窟檐。北区现存洞窟250多个,除第461~465窟外,窟内多无彩塑和壁画,造有土炕、灶坑、壁龛、灯台,据遗迹推测系僧房窟、禅窟、瘗窟。与窟区相对,在宕泉河东岸,为舍利塔组成的塔群。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门乐□首先创凿,禅师法良继续开窟。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的影响,莫高窟的建窟造像开始发展。北朝共开窟36个。隋和唐前期,敦煌经济繁荣,丝路畅通,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781)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继续得以发展。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隋唐两代共开窟300多个。乾化四年(914)曹氏归义军政权代张而立,统治瓜(安西)沙(敦煌)120多年,共新建洞窟50余个,还全面重绘重修前代洞窟和窟檐,在下层大型洞窟前修建木构殿堂,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北宋景□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先后为西夏、蒙古政权统治。西夏修窟77个,基本上都是重修前代洞窟。蒙建窟8个,重修19个。此时尽管仍有兴造修葺,但伴随敦煌经济萧条和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趋衰落。元代以后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1987年12月,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