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会:北京早期的消防组织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2月1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如今的北京人,知道水会的寥寥可数。其实,水会乃是北京早期民间自发的消防组织。
晚清时期,前门外大栅栏地区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商铺林立,民房密集。但因其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和纸糊门窗,故经常发生火灾。苦于当时尚无官办的消防机构,在一次遭受灭顶之灾的大火之后,大栅栏地区重建时,一些睿智的商贾富户便纷纷投资,自发组建起自己的消防组织--水会。水会由大户商家牵头,串联附近的中小商户共同协商成立,选出会首,制定防火公约,各商户按铺面大小分等级出资筹备经费,每月还须按等级交纳一定数目的会费。
水会的灭火工具以水车为主,此外还有水龙带、激筒、挠钩、梯子、水桶和灯笼等。起初水车并无车轮,由人抬着走,后经改进才安上铁轮。水车为长方形大木柜,外包铁皮,内设水槽,水槽两边各有几个如同压水机样子的压水装置。首都博物馆藏有一辆同善水会的水车,做工精细,系广东消防车厂与外商合作生产。车身四周安有铁环,便于用手拉车。车内可装水1立方米,由4人共同操作,反复提起压下左右杠杆,形成一定压力,将水激起,再通过车中间的出水口经水龙带射向火场,射程可达15米。车身饰有铜雕花,古朴庄重,颇具民族特色。
水会成员主要由商铺的学徒组成,平时他们在商铺各司其职,救火时由水会临时召集,身穿特制的"号衣"到现场救火,灭火后凭"号衣"领取报酬。成员中还有一些小商贩和看街人以及一些仅尽义务不取报酬的助善员,相当于今日的志愿者。水会除负责本地区的消防任务外,还要主动协助辖区以外的消防事务,一些大商号开张开业或官宦富商人家举办红白喜事,也要邀请水会参加,以防不测。
因水会是民间组织,平时缺少训练,且设备比较简陋,在救火过程中,若遇小火或火势初起,经大家奋力扑救,尚能奏效;若火势凶猛,再遇大风,救火人员无法接近,只能望"火"兴叹。尽管如此,水会的收费依然可观。救一场小火也要收三四十两银子。火灾过后,受灾户还要举办宴席招待水会成员。若损失不大,元气未伤,则是不幸中的万幸,更需大大犒劳。但对于本小利微的小商小户,再经一场大火,根本无力恢复,哪里还有银子设宴招待?只有挨门叩头道谢的份了。
在北京历史上,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中心的城南水会最多。如同仁堂独资兴办的普善水会就是成立最早、设备最好、实力最强的水会。其组织庞大,管理严格,水车的压水装置也多,喷出的水柱又黑又粗又高,灭火威力很大。一次皇宫失火,请普善水会前往,很快将火扑灭。慈禧太后大加赏识,封该水会为"乌头"。以后,各地水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仅城南就有崇东、公义、义善等水会,就连八大胡同的妓院也成立了水会,名曰同善水会。其管辖范围包括廊坊头条、大栅栏、观音寺街、琉璃厂一带,可见实力之雄厚。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那辆水车就属于同善水会。
当时的京城,凡商铺多而集中的地区都有水会,连40里开外的通州也有好几家水会。不过,最出名的当数城南水会。究其原因,一是城南的地理位置特殊,经常发生火灾,以至于救火救出了经验;二是有过帮助紫禁城救火的经历,受过朝廷的奖赏。
1903年,官办的消防组织在北京成立,名曰消防科,隶属于京师警察局。至此,民办的水会自然完成历史使命。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钱鐘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
- 下一篇:清代文学家李渔打击盗版轶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