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洋海发现:东西方文明凿通在丝路之前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7月0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2日专电(记者毛咏、张鸿墀)洋海古墓群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77个重点保护的古墓葬之一。
    洋海古墓群的埋葬时间从青铜时代至唐代,跨度达年。目前已出土了大量的干尸、有穿孔的头骨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骨器、石器、青铜器、铁器、彩绘陶器、木器、编织物等文物。墓葬群的规模之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形制之奇特,在世界考古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以东约200公里的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于周围地面的长条形台地上,南北走向,总面积5.4万平方米。由于墓地面积大而分散,且远离村庄,多年来盗扰严重。2003年3月至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共同对洋海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清理墓葬近600座,还有近千座未遭破坏的墓葬尚未发掘。
    在东西方文明的童年,被高山大河及遥远的陆地阻隔的人们充满了对彼此的猜想,在想象的描述里,远方是奇异的人间乐土,东方和西方都在极度的虚幻里变了模样。
    而东西方典籍记载东西方文明相遇的时间,大致都在公元纪元前后。在东方,人们认为是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向西探险,凿通西域,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
    洋海的发现证明: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自古以来,原就有一些通路,东方与西方文明早在丝绸之路凿通之前已经相遇。
    史前时期的欧亚大陆辽阔无比,没有国界,没有限制,人们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大地上,只要跨上马,就可以像风一样到处飘流。当遇到水美草好的地方,他们便停下马蹄,定居繁衍。洋海就是这样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次偶然的风,让他们在火焰山下水草丰美的吐峪沟沟口播下了文明。
    这里记录的并不只是一次考古发现,而是力图描述30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上的文明迁徙、传播与演进。那些被漫长的岁月,被荒烟、蔓草、沙漠,以及遗忘湮没了的不同文明相遇的神奇故事。
    每天黄昏时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吕恩国所进行的一项工作是驾驶着汽车,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穿梭,去捡拾抛撒得到处都是的古代洋海人的头骨。
    头骨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打磨,洁白晶莹地在远处闪着光。向着白点行驶,停车、下车、弯腰,捡起头骨举在眼前对着光亮,吕恩国就能判断出头骨的性别、年龄,并大致辨别出种属。
    “准确率差不多在90%吧。”主持挖掘过近2000座墓葬、摸过无数头骨的吕恩国说。
    吕恩国所捡拾的头骨,都是被盗墓者抛弃于荒野的。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也就是在著名的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带。1970年代开始,这里便被盗墓者光顾,近几年盗墓更呈疯狂态势。
    “洋海的墓非常好盗,用一根钢钎往地下插,插得下去的,就是墓葬。”吕恩国说。
    1987年冬洋海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盗墓,随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抢救性发掘82座墓。2003年,洋海再一次大规模被盗,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再次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吕恩国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整个洋海墓葬的规模。“被盗的墓葬有500多座,我们前后共发掘了591座,还有500座墓没有被盗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完好地保存着。”
    目前,盗墓已经得到彻底遏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斥资建立了保护站。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集中全国有关方面专家,正在对洋海发现进行整理和研究。
    最完整的头骨资料
    发掘的500多座墓葬,基本上描述出了3000年前洋海的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洋海墓地前后沿用了大约1000年的时间,从出土器物来判断,早期可划定为青铜时代,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2世纪,晚后直到公元纪元前后,墓地还在使用。
    洋海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凡是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有规律地埋葬在一起。从低处向高处逐渐埋葬,墓地显然经过严密的规划,没有交叉叠压,每个人都能安享死后的一席之地。
    洋海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考古学家断定,每当夏季,洋海人便会赶着牲畜到天山里放牧,冬季才会回到比较温暖的吐鲁番盆地。
    洋海人是白种人。“现场目测的感觉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而且年代越早越为纯粹。到公元纪元前后,似乎才有少量黄种人因素加入。”吕恩国说。
    收集和发掘出的500个洋海人头骨目前正在体质人类学家手里做着颅骨测量,最终数据会比较精确地说明洋海人的人种种属并最大可能地提供其来源与迁徙途径。这让人自然会联想到今天还生活在洋海的人,显然,3000年前的洋海人和今天生活在洋海村的人以及整个吐鲁番盆地的人有着巨大差别。
    最为重要的价值或者诱惑是对洋海人的研究有可能展现史前人类在欧亚大陆上的流动与融合的情景。
    “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头骨,没有过如此时间上连贯、内容上完整的体质人类学资料。”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说。
    独成一格的墓葬体系
    而考古学家认为洋海墓地墓葬形式的发现是考古上的最大收获。
    因为墓葬的众多和时间上的连续,让考古学者们找到了上可溯至青铜时代下可到汉魏的新疆地区的墓葬文化体系,这一套墓葬体系独成一格,与中原墓葬文化大不相同。
    它们是:最早是青铜时代的墓葬,型制为竖穴二层台墓,然后是竖穴墓、竖穴偏室墓。直到汉晋时期,这里出现了竖穴偏室墓和代表中原文化的斜坡墓道墓的共存,再往后到唐代,汉文化的墓葬形式完全取代了这里的竖穴墓。
    人类的丧葬习俗是比较难以改变的,每一种习俗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地下的丧葬形式的改变,意味着地上文化的巨大变化。
    从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洋海人是侧身屈肢葬的,蜷曲的身体一如胎儿在母腹里的姿态。再往后,洋海人变成了仰身屈肢葬,面向上,双腿山形支起。这种姿势被认为是一种骑马的姿势。再后来就变成了仰身直肢葬。随葬的陶罐、木盆放置在他们的头部,铁刀、骨纺轮、木梳随身携带,弓箭、马鞍辔则放在男性墓主的身旁。男人们骑马弯弓,女人们纺织种植。妇女戴着高高的尖顶帽,有时候还戴着假发辫,文身及文面。
    考古学家推测洋海人活动范围应该很大,马鞍、带双环铜马衔的马辔头等显示出其驾驭马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马是男人的终身朋友,他们死后殉葬完整的马匹。一副马鞍中间填塞的是鹿毛,因为鹿毛受压后有良好的恢复性,马鞍可以长期骑乘后仍旧柔软有弹性。
    洋海在文明碰撞时消失
    洋海人从哪里来?洋海人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的文明是什么时候成长成洋海的样式,又是什么时候悄然改变了模样?这是洋海的最大最深奥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东西方文明在“十字路口”吐鲁番盆地的相遇。
    东西方典籍记载东西方文明相遇的时间大致都在公元纪元前后。在东方,人们认为是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向西探险,凿通西域,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
    我们最早对吐鲁番的文字记载就来源于秘书工作张骞的报告:“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姑师,就是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有学者认为交河故城就是与洋海同一文化系统的最早建立的城邦国家。
    东西方文明进入了一个扩展、探索旺盛期,不同样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碰撞、交锋,一如潮来潮往。在留存下来的吐鲁番的古代文书里,人们发现了24种文字并行的壮观景象,它们有希腊的斜体文、印度的婆罗迷文,中亚的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汉文、突厥文、安息文、中古波斯文等等。
    多数文字都成为了死文字,就像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的命运一样,他们被另一种文明覆盖、融合了。
    著名学者德•克林凯特感慨:“这个绿洲的传统多么富有国际性,也即五湖四海成一家。”
    洋海人大约就消失在这个时期。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