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植物显示的文明走向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7月0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自2003年田野考古结束之后,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研究院集国内考古学、历史学、体质人类学、植物学、纺织品学等学科专家共同解读洋海,试图描摹出洋海文明的走向。
    考古学家将目光投向北方。他们发现位于前苏联阿尔泰山北的巴泽雷克墓地的马鞍中也填充鹿毛,并且也是竖穴墓,甚至连陈尸的尸榻也非常相似。在这个墓地里随葬的弓和弓弦同洋海一样也是故意折断的。这些文化特征与洋海中期的文化相对应。
    一件洋海出土的口沿上用洁白晶莹的植物种子粘贴成装饰三角形的木桶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洪恩博士的注意。这是一只精美的木桶,染成砖红色的桶壁一周刻着9只奔跑的野山羊,依然保留的297颗白色的植物种子呈连续的倒三角在桶口闪烁着瓷样光泽。
    经过实验鉴定它们是小花紫草的果实,C14测定为2550(±40)年前遗存。这种植物只在欧洲到中亚有分布。蒋洪恩在比较了西方考古发现后指出:保加利亚的Gumelnitsa文化遗址中曾有600多颗穿孔的小花紫草果被当作珠子制成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意大利北部的湖上桩屋遗址发现当地居民将紫草果实点缀于纺织品。但这种文化现象在欧亚大陆的欧洲部分出现,在亚洲尚未被发现过。
    蒋洪恩的研究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吐鲁番洋海墓地小花紫草果实装饰文化,可能是早在史前时期就从欧亚草原传到了吐鲁番。
    同样,洋海墓地发现的一根葡萄藤也将文明传递的走向指向了西方。这是一根有5个芽节、大约长115厘米的葡萄藤。
    葡萄的的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新疆没有葡萄的亲缘种。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的葡萄是张骞于公元前119年从大宛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带来的。洋海的发现将葡萄的东传提前了大约500年。
    还有小麦。新疆最早的小麦发现于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参见2004年9月9日本报本版报道《罗布泊,小河墓地惊世再现》),它证明早在4000年前原产于地中海的小麦已经进入新疆并渐次进入中原。但是小河的小麦因为没有旁证而无法描述具体的传递路线,洋海的小麦发现为此补上了生动的一环:大约继小河之后的一千年,小麦开始在洋海的土地上播种收获。
    而黍的发现则指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的文明传递——原产于东方的黍,在4000年前发现于小河墓地,在3000年前发现于洋海墓地。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认为,洋海墓地的考古不仅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体现南北文化的交流。它可能指示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葡萄之路”、“小麦之路”、“海贝之路”,欧亚大陆上的人类,从来没有因为地理的阻隔而被真正阻隔过。
    白色褪去,黄色晕染而来
    历史永远都不会那么简单。洋海出土了一件泥塑人面雕像,那是一个面部扁平眼睛细小但鼻梁高耸的人,他就是洋海人的写照吗?还是洋海人崇信的神?
    新疆的人种来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来源和混杂的,这个结论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同时研究人类学和语言学的专家们也指出了两条白种人向新疆迁徙的路线,一是从前苏联伏尔加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原始欧洲人,另外是从帕米尔高原迁徙而来的原始地中海人。
    有考古学家认为:同处于吐鲁番的3000年前的洋海墓地、2500年前苏贝墓地和始建于公前5-4世纪的交河故城的人应该是同一个种族,他们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白种人、戴着高高的帽子、游牧。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新疆建立了最早的城邦国家。
    从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接触到的新疆古代人类头骨材料来看,时间越早的,原始欧洲人的特点越为明显,人种越为单纯。而到了楼兰的后期,则出现了黄种人特征明显的颅骨。韩康信将来自于新疆的180多个古代人类头骨与黄河甘肃青海地区的青铜时代到汉代的400多个头骨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新疆蒙古人种是零散的少量的,直到汉代才出现蒙古人种与白种人的混杂现象。
    一个可信的史实是,大汉帝国和匈奴争夺吐鲁番,使吐鲁番以交河故城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处于西域的游牧民族的迁徙演变也成为汉及汉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的兴替文明的演变从来没有这个时代更为激烈。
    白色褪去,黄色晕染而来。吐鲁番及欧亚大陆广阔地区生活的人的肤色开始改变。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