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仲宣楼之争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7月0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仲宣楼、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合称楚天“四大名楼”,但是,你如果打开网络搜索,通篇竞为襄樊的仲宣楼;但如果你阅读王粲《登楼赋》或翻开史册,此楼却是当阳河溶近处沮漳水之滨古麦城楼无疑。
    这也难怪,当今的世界,地球一村,历史文化遗产共享。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编篡历史,正如地球村的方向不可逆转一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物欲横流,随着旅游业的勃发和商业需要,抢注域名,甚而至不顾历客观事实,硬是违心地生造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的所谓遗址、遗迹和古建筑,窃取功利,忽悠当今一部分并未获得多少历史文化传承的新一代年轻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仲宣楼本为古麦城的东门城楼,因东汉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登临作《登楼赋》,王粲字仲宣,后得名为仲宣楼。王粲《登楼赋》中“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准确地点画了曲曲弯弯和清清溶溶的沮漳二水汇于今河溶镇的夹洲、即赵罗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的昭丘,乃楚国贤明君主楚昭王的陵墓,在今河溶镇南六、七里处。此文此情此景,领千秋风骚万代,只要是读书之人,都在寻觅仲宣楼的所在,籍以怀古,籍以抒怀神州江山一统的豪情和忧国思乡的心绪。但是很可惜,一些文化贪官,借以所谓学者、专家之手之嘴,为他们违心地乱弹琴,搞得大地不安,古人不安,历史失真、文化添伪,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仲宣楼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王粲遗篇清晰可见。而在专家叹息宜昌历史文化资源十分稀缺之时,善意地在宜昌的西陵山建起一个嫘祖庙,而存疑四方;却忽视了历史文化资又相对丰溢的古城襄樊抢占风骚,搬走了我们的仲宣楼,这也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仲宣楼是中华之名楼。请看王粲《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译文: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遍观这里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鲜有。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背靠着高而平的广袤原野啊,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面可到达陶朱公范蠡长眠的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墓。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黍稷累累布满了田畴。即使很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啊,竟不能让我短暂的停留!
    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超过十二年直到今天。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谁能承受这种忧思的蚀侵?靠着栏杆遥望远方啊,迎着北风敞开了衣襟。平原广阔可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悲叹故乡阻塞隔绝啊,涕泪纵横而难以禁止。当初孔丘在陈国遭受厄运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吟。钟仪被囚弹奏楚曲啊,庄舄显达仍操着越国的方言。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难道会因穷达不同而把心思改变?
    日月一天天过去啊,黄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国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才华。担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担忧像井水淘清了却无人品尝。走走停停我反复徘徊啊,太阳匆匆要到山后躲藏。萧瑟的风声从四面吹来啊,天色昏暗惨淡无光。野兽惊惶四顾寻找着同伴啊,鸟儿相互鸣叫鼓起了翅膀。原野上静寂无人啊,只有赶路的人在匆匆奔忙。心里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哀痛而悲愤凄伤。顺着阶梯下楼啊,愤闷的情绪充塞胸膛。到半夜难以入睡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到当时大学者蔡邕的赏识。因李、郭汜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他相貌丑陋,又不拘小节,不予重用,长达十五年之久。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代表有《七哀诗》和《登楼赋》。《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河溶近郊沮漳河边的古麦城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
    全赋共分三段。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全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情真词切,抒情浓郁。“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作者饱受离乱之苦,“意有所郁结”,自然要发之于外。作者登上湖北当阳河溶近郊沮漳水边的古城楼见景生情,触目兴叹,遂成《登楼赋》。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些长期积压在作者胸中的郁闷之气,一旦触发便如地下熔岩喷涌而出,格外强烈,真挚深沉。而这种种愁绪又是乱离之人常有的,颇具有代表性,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千百年来《登楼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所在。
    抒情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之情越殷切,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特别深切感人。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日奄日奄、天惨惨、风萧萧,兽狂顾、鸟倦飞,原野阒寂,悄无人声,一片凄清。作者着意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勾勒出一幅魂断城楼图,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读来令人黯然神伤。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
    此赋风格沉郁悲凉,辞采丰富优美,语言自然流畅,是王粲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清人评价此赋:“全篇无雕镂之字、幽奥之词,但以直抒胸臆,言足达意而止,较之汉赋,觉得清疏得多”,确实如此。
    自王粲登楼作赋后作登楼就与忧愁联系起来了,后人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李商隐《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温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中“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中“故园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元遗山《石州慢•击筑行歌》中“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明代首辅张居正,亦曾登此楼,作《题仲宣楼》诗二首;明代五世贞曾作《仲宣楼记》,“王粲登楼”早已成为典故,散发着感人的魅力,吟唱至今。
    1975年,毛泽东因眼睛患白内障,请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师芦荻给他读古典文学作品。一次,毛泽东叫芦荻读王粲的《登楼赋》。芦荻读得很有感情,毛泽东也听得很入神。完了,毛泽东赞赏地说,这篇赋好,抒发了作者盼望统一的感情,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他动情地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我写《七律•到韶山》时,就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十分怀念的。……我的《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些解释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一篇《登楼赋》引起了毛泽东如许多的感慨,这无疑是诗歌中的情感力量,尤其是其中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以足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诗句中的深厚的乡情、亲情打动了他。
    回归吧,仲宣楼!我虽一介平民,值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之际,编上此文,并无功利所驱,实为历史嗟叹!我可爱的故乡——宜昌所制的河溶古镇,曾经人杰地灵、人文荟粹,这里古留王粲遗篇,今遗任光椿新著;在清末,仅这一区区小镇就出了文武二状元;这里还是辛亥革命先驱聂豫的故乡!《左传》记“唯漳与沮、楚实尽之”,当我们振臂高呼“中部崛起”之时,今天曲沮清沮的风韵被“治水”的漳河水库收尽敛干,古镇的古楼、古民居、石板街或拆或朽或塌,人文精失也因此而失落。在昔日奔腾欢快的双子河两边,“东有驴城、西有磨城”。磨城哟麦城,已被频仍战难的风尘所湮没;驴城哟河溶,你为何会在太平盛世而行将消失呢?
    回归吧,仲宣楼!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