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老子智慧与协调高手——陈平协调略谈

繁体中文】  作者:chuangshongy   发布:2010年11月2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秘书部门具有中介和枢纽的特性,这决定了秘书工作者要联系上下疏通左右,和各级各类的人打交道,由此形成了较其它岗位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这种关系关乎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能否顺利展开,这对秘书人员的协调能力提出了远高于他人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协调能力呢?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翻开《史记》,你会发现很多协调高手,陈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陈平,(?一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西汉开国谋臣之一,驰骋政坛几十年,历经高祖、惠帝、吕后和文帝四个时期,无不被重用,成为汉初政坛的不老松。
    一、公平灵活的协调潜质
    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老学说,该学说对他影响很大。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陈平青少年时期两件事情:第一是里社分肉,有一年,本乡举办社祭,祭祀社神。陈平主刀分祭肉,分得十分均平,颇得乡亲称赞,陈平答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第二渡船解衣,陈平曾经在项羽手下谋事,后因故逃跑了。在渡河的时候,船夫见他这样一个美男子独身赶路,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里一定藏着金玉宝器,眼睛老盯着他,想谋害陈平。陈平害怕了,便把衣服脱去,光着身子帮助撑船。船夫知道他实在没有什么财物,才作罢。这两件事彰显陈平了公平灵活的协调潜质,公平能消除矛盾,灵活可化解危机,自保为重新再来,并成为陈平日后做谋士时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总纲,亦是其风雨不倒的制胜法宝。老子主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人生在世,应该守柔处弱,避用刚强,柔弱无争,这才符合大道的德性,是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陈平在实践着这一主张。
    二、他我两利的协调原则
    协调不是和稀泥,不是各打五十大板,更不是一味的妥协,尤其秘书的协调应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通俗的说法就是“他我两利”,“利他”就是服务和服从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总体目标,体现原则性,“利我”就是自身或本部门的利益不受损,体现灵活性。陈平作为汉朝的臣子所要坚持原则性是保全刘氏集团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平衡关系保护自己。比如,前196年,燕王卢绾谋反,刘邦派樊哙以相国身份领兵讨伐。军队出发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忿怒地说道:“樊哙见我病重,就盼望我早点死掉。”后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到病榻前受诏,说道:“陈平赶快乘传车急行,载着周勃去代樊哙领兵,陈平到军中后立即斩下樊哙的头来!”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樊哙身份复杂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既是刘邦从沛县起兵时就跟从的老战友,又是平定天下屡建奇功的大功臣,既是鸿门宴解危救困的勇士又是刘邦是连襟(皇后吕雉的妹夫),这是其一;斩樊哙是刘邦一时忿怒未经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是其二;陈平作为臣子不能不领命,这是其三。
    对此,陈平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其结果不难设想:刘邦或许高兴了,但是吕后及其妹妹呢?刘邦或许后悔了,那你陈平呢?所以只要樊哙人头落了地,总是对陈平不利,要么降职要么没命,因为吕后和刘邦都不是手软之辈。而且杀樊哙刘邦集团也没好处,因为樊哙仅仅说了些领导的坏话,又不是谋反行为威胁到了刘邦的利益。因此,陈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做法——打折扣地执行。陈平和周勃受诏后,在前往樊哙军中的路上便决定:“我们宁可把樊哙囚禁起来送交皇上,让皇上自己去诛杀他。”于是,他们没有进入军营,而是在外面筑起土坛,用节召来樊哙,樊哙受诏后,立即被反绑双手关进囚车,通过驿站送到长安,不过,樊哙未到长安刘邦已驾崩。
    这第二个做法好就好在,陈平既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同时也给上级重新考虑的机会,避免危机的出现。因为任何领导都有情绪化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秘书就要灵活处理了,千万不可机械地执行命令,不妨向陈平那样将矛盾上交冷处理,等领导冷静后一定会对你的聪明做法赞许有加。总之,秘书协调复杂关系和棘手问题时,只要能保证组织整体利益无损,就要灵活处理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被炒。
    三、以退为进的协调艺术
    陈平这种以退为进协调艺术集中展示在吕后“王诸吕”一事中。吕后名雉,汉高祖的皇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吕后临朝“称制”代天子行使决策,“号令一出太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之一。吕后掌握大权以后,想把吕氏家族的人都加官封爵作诸侯王。但是有一个障碍,即刘邦在去世前和大臣订立了一个盟约,叫“白马之盟”,盟约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吕氏称王的话,就和“白马之盟”相违背了,所以吕后很顾忌刘邦留下来的那班重臣,但是又急切希望“诸吕为王”。有一天,吕太后召集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商议此事。先问右丞相王陵,王陵回答:“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吕太后大怒。再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答曰:“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太后喜,罢朝。
    对此违心的逢迎,后人常批评其“圆滑”,我则更愿意看作是陈平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老子指出,不能与强大的敌人做拚死的斗争,而应用迂回曲折的办法去对付他们,即“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因此,当王陵责备陈平:“……你们竟然纵容她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呢?”时,陈平、周勃坦然回答说:“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此次庭辩后,吕后让王陵转职为“帝太傅”,品位极高,但无实权,王陵托病辞职不朝,七年后去世,而陈平则升为右丞相。几年后“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陈平说过:有利于国、民之计则施,无利则敛,不然焉不招祸?此言正是对他自己“退让”行为的最好辩解。
    陈平在吕后“王诸吕”中的“退让”,虽然暂时牺牲了刘氏集团的利益,但有效避免了吕太后和大臣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以等待成熟的时机来挽回,在刘吕政权争夺战中,为刘氏的最终胜利添加了不小的力量,避免了外戚专权。司马迁评价说:“到吕后当政时,事情多变故,然而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刘氏宗庙,以荣耀的声名终其一生,人称贤相。”因此,以传统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衡量陈平的“退让”,其忠心可鉴也。
    四、坦诚谦和的协调态度
    丘吉尔有句名言:“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少人深信职场关系一旦涉及“利益”两个字便难以超脱。陈平能超脱吗?能!《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孝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领兵诛吕氏,功多;陈平也想让周勃居于尊位,就托病不管事。孝文帝刚即位,对陈平称病感到奇怪,就问他。陈平说:“高祖时,周勃功劳不如我陈平;等到诛杀吕姓诸王,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任命绛侯周勃为右丞相,官位排在第一;陈平改任左丞相,官位排在第二。陈平这种坦诚的态度和不争的行为,是黄老思想对他影响的再次体现。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圣人以居后不争的态度处世,反而可以处在前列;不大考虑自己的利益,反而可以获得利益。这是一种辩证的智慧,是通过无而实现有,通过表面的否定达到事实上的肯定,是人们应该注意的一种智慧之术。
    老子的智慧很快得到了验证。一次,孝文帝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推辞说:“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收入支出多少?”周勃又推辞说不知。周勃汗流浃背,对自己不能回答感到羞愧。于是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道:“各有主管的人。”上又问:“主管的人是谁?”答道:“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可责成廷尉回答;问钱谷出入,可责成治粟内史回答。”文帝问:“如果各有主管者,那么你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回答说:“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我能力低下,让我担任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对外镇抚四方各族和诸侯;对内使百姓亲附,使各级官员都能胜任其职。”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右丞相周勃大感惭愧,到这时自知才能不如陈平很远。不久,周勃托病请求免去丞相之职,由陈平一人专任丞相。有人曾对这一历史佳话作了精彩点评:陈平让相于勃,自知其势而顺之者荣;周勃让相,让位于贤,于国、于民、于君、于己皆大善事。
    协调需要智慧,陈平一生深受黄老哲学的影响,在职业生涯中,充分运用了黄老智慧,那种灵活、退让和谦和的智慧元素,于国于己都大有裨益,促使他成为协调高手,在复杂多变的职场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司马迁评道:“他常出奇计,解救纷乱的灾难,消除国家的忧患。若不是足智多谋,哪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呢?”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点对于秘书来说尤其重要。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