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千古谋士一张良——张良的谋略特色浅谈

繁体中文】  作者:chuangshongy…   发布:2010年11月2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刘邦曾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即张良的号,是汉初三杰之一,是替刘邦夺取天下、稳固政权的重量级人物,他因体弱多病,从来不曾亲自带兵指挥作战,只跟随在刘邦身边做“外脑”,在风云激变的秦汉过渡之际,轻轻地把玩着手中的魔杖,九州大地就尽入刘邦的囊中了。那么张良这个“外脑”的谋略有何特色呢?
     及时纠偏性——
    领导的职责之一是决策,在决策时,难免因为主客观原因使决策偏颇,这时,秘书就要查漏补缺,纠正其偏差之处,以防出现不良后果。张良在这方面事例多多,这里仅列举两个:其一拿下宛城。反秦战争时,刘邦率领的义军西去咸阳,一路上高歌猛进,拔下了十几座城池。走到南阳县时,和南阳太守吕齮(yǐ,倚)交战并大胜,吕齮逃守宛城。刘邦想率兵绕过宛城直接挺进咸阳。张良进谏说:“您虽然想赶快入关,但目前秦兵数量仍旧很多,又凭借险要地势进行抵抗。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人从背后攻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是一条危险的道啊。”于是刘邦连夜率兵把宛城紧紧围住。吕齮想要自刎,在门客陈恢的劝说下,宛城守军投降。此后,刘邦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降服的,很快便到达了关中地区。张良能在刘邦心急气躁急于求成时,将刘邦的错误决策加以更正,避免了“宛从后击,强秦在前”腹背受敌的险境,为刘邦军事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其二真齐王韩信。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后,派人向刘邦上书,希望允许暂时代理齐王。此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刘邦。刘邦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韩信很高兴,很快成了让项羽乌江自刎的第一杀手。
    领导是人,是人就有不冷静的时候,一旦不冷静,判断力思考力的正确性就大大降低,做出的决策自然也不那么对了。张良在刘邦头脑发热的时候,能果敢出马,及时纠偏,防止酿成大错,将前进的战车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此为张良谋略的第一特色——及时纠偏性,秀出其过人的谋略胆识。
     一锤定音性——
    在张良的谋士生涯中,还有些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同样的建议,别人说,刘邦不听,张良说,刘邦绝对听。比如,破秦之后,刘邦进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贵重宝物以及美女数以千计,眼花缭乱的,让刘邦这个酒色之徒心花怒放,很想留下来住在这里。樊哙劝他出去居住,不听。张良补充道:“秦皇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来到这里。为天下铲除残贼,应该以简朴为本。现在刚入秦宫,就想耽溺于享乐,这样做就是所谓‘助桀为虐’,而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听樊哙的话。”于是刘邦二话不说,乖乖地返回驻扎在霸上。这不是当面给樊哙难看吗?幸亏樊哙将军不在意,不然一生气不和你玩了。不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刘邦对张良的建议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刘邦对张良的绝对信任,二是张良和刘邦都很清楚现在不是享受的时候,是来安抚民心的,形象工程不能不作,只有树立一个仁义的形象,才能获得秦地民众更多的支持,你看效果马上显现了:“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又比如,楚汉战争结束后,刘敬劝刘邦说:“建都关中。”刘邦对此事犹豫不决,因为左右大臣都是山东六国人,多数人劝高帝建都雒阳。关键时刻张良出来说话了:“雒阳虽然有此险固,但它地区狭小,不过数百里,土地也硗薄,若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至于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蜀大山,沃野千里,南面有巴蜀一带的富饶资源,北有畜牧之利,凭借三面的险阻来防守,只用东边一面来控制诸侯。诸侯安定的话,黄河、渭水可以运输天下的物资,向西供给京师,若诸侯有变,出兵可顺流而下,足以靠它运输军需。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刘敬所说是正确的。”于是刘邦当天就准备车马起驾,西行定都关中。张良一席话,西汉的首都搬到了西安。
    樊哙也好,刘敬也好,他们的建议为啥不被采纳呢?是刘邦看不上他们吗?当然不是。我看主要是他们的建议缺少理论支撑,换言之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只是告诉了刘邦怎么做,而张良呢,还分析了为什么这样做,让刘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最后让刘邦立即执行其建议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张良谋略的第二个特色——一锤定音性,彰显其高超的谋略技巧。
    救危解难性——
    张良的谋略绝非简单的纠偏,其意义和作用还在于化解危难,甚至改变几乎必输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化死亡为重生。此类谋略经典之作首推“鸿门救主”:刘邦进入关中后不久,项羽也到了,听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怒不可遏,准备次日灭掉刘邦。项羽的一个叔父项伯连夜进入刘邦的军营,私下见了张良,把这一绝密军事情报告诉了张良,张良又把情况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立刻傻眼了,成了只会问“如之奈何?”的呆瓜!因为此时双方的军事力量不在一个级别,项羽吃掉他易如反掌。还是张良临危不乱从容淡定,对刘邦分析道:沛公真的想背叛项羽吗?答:不。张良又说:沛公你自己估量一下能打败项羽吗?沉默了好久,答:当然不能,现在该怎么办呢?此时离次日天亮已不足几个时辰,命悬一线势如危卵。项伯曾经和张良有交情,本来是通风报信让张良逃命的,但是张良没有顾及个人安危,而是准备用自己的智慧挽救危局。于是,张良硬把项伯邀请来见刘邦。刘邦也是玲珑心外加演戏好手,立马恢复正常,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设酒款待、举杯敬酒、为他祝寿、缔结婚姻等等,这些小花招立刻笼络了项伯,使项伯成为自己战壕里战友,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务,为刘邦服务的内线。这一次张刘二人灵活机智的谋划和表演以及天衣无缝的配合,化解了项羽对刘邦的疑心,为次日鸿门宴虎口脱险打好了伏笔,可以说没有那晚的小酒宴,次日的鸿门宴,刘邦死定了。张良此类经典第二可称“四皓保主”。“四皓”指的是汉初的四位隐士,曾隐居于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因眉皓发白,时称“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因不满刘邦侮慢无礼而拒绝。“主”指的是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刘邦宠幸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如意,一直打算废太子立如意。随着刘邦的年事越来越高,这种心迹表露得越来越明显和迫切,似有把刘盈置之死地的劲头。很多大臣进谏劝阻无效,吕后恐慌不已却无计可施,后来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重用他。”此时的张良已经淡出政坛一年有余,专心修炼道家养生之术。当吕后派她的哥哥强求张良出谋划策时,张良说“天下有四个人,连皇上也不能招致。这四人年纪老了,都因为皇上轻视侮辱人,所以逃避藏匿在山中,坚守节操不做汉朝臣子。然而皇上很尊重这四人。现在你真能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卑躬,用安适的车子,派遣辩士去坚决邀请,应当会来。来了之后,以为宾客,时常跟从你上朝,让皇上看见他们,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而询问他们。问了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对太子是一大帮助。”后来,一切如张良所料,正是这商山四皓,改变了刘邦废太子的主意,刘盈安稳地坐上了帝座。
    刘邦和吕后都是张良的幕主,且不论张良一仆事二主如何,只就其谋划的结果来评析:“鸿门救主”保全了刘邦集团,否则历史必将改写;“四皓保主”稳定了汉初政局,避免了因皇位争夺而可能引发的宫廷暴力。张良这个智囊,在他的幕主危机丛生时,轻轻的点拨就能解危救困,显示了谋士的强大影响力,这真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好似就是那么几个杰出的人物信手书写的!此为张良谋略的第三个特色,表征出其强劲的谋略力量。
     高瞻远瞩性—
    项伯是个糊涂蛋,张良可不是,在鸿门宴上靠着项伯的信息,拯救了刘邦一干人马,张良深知项伯的重要性。为了继续让他为汉卖力,汉元年正月,张良转手把刘邦赏赐给他的黄金百溢、珍珠二斗全部给了项伯,既为鸿门行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以后的继续合作做了铺垫。因此,当项羽大封天下时,刘邦派张良去厚赠项伯,为啥呢?使项伯为刘邦请领汉中地区。在糊涂项伯的美言下,糊涂项王答应了,于是刘邦得到了汉中地区。得到汉中有何意义呢?“汉中盆地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可连巴蜀和荆楚,甚至抵达东海沿岸地区,同时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在秦巴间有褒斜、陈仓、傥骆、子午等近10条几千年的古道,陆上可直达陇南、关中、四川、湖北等地,且都是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拥有了汉中就拥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果然在短短的五年间,刘邦就风卷残云,襄括天下,而树起大汉雄威。”(引自夏风瑟月的博客)可以这样有点偏颇地说:张良的“黄金百溢,珍珠二斗”换来了大汉的四百年基业,使汉中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这就是张良谋略的第四个特色——高瞻远瞩性,体现其前瞻的谋略眼光。
     简便易行性——
    一提谋略,给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似乎神龙见首不见尾。其实张良的所有谋划,看起来都那么简单,化繁为简,“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以四两拨千斤的巧谋,化解了种种困境和危机。比如“先封雍齿”。西汉建立不久,开始论功行赏,刘邦已封赏了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余的因日夜争功不决,未能进行封赏。刘邦在雒阳南宫里,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纷纷互相坐在沙地上谈说。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哩。”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要反叛呢?”留侯说:“陛下出身于平民,用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故旧亲朋,而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所怨恨有仇的。现在军吏在计算战功,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这帮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受到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刘邦忧愁地说:“怎么办呢?”留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谁最厉害呢?”刘邦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曾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多,所以又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快先封雍齿来让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那么人人都会心情稳定。”于是刘邦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赶紧催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吃完酒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能封为侯,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这次“先封雍齿”的主意,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方法简单易行,立竿见影,其很能折射出张良对人情人心的把握力。可以这样说,杰出的谋士都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者,书呆子只会贻误时机弄巧成拙。这是张良谋略的第五个特色——简便易行性,凸现其洞悉人心的谋略基础。
    张良一生谋略无数却无一失误,真可谓算无遗策计无虚出的千古谋士了。何以致此呢?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游下邳时,圯上有一老父,授张良《太公兵法》一书,张良熟读此书,后常为刘邦出奇计良策,即“妙算秘承黄石册”,换言之,张良的谋略半是天授半勤奋所得。在当下,各级各类组织都在要求加强秘书的参谋职能,希望本文能给大家些许启发。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