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晉初王佐之才:張華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1年01月0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张华是魏晋时期著名文人;他又历任大官,其仕途亦大抵稳顺,一生纵横于文学界与政治界;可惜晚年不利,屡屡流浪于众权贵之间,最终成为八王争权之变的牺牲品。张华的一生如下:
    鹪鹩之赋,英器初现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父亲名叫张平,曾任曹魏时期的渔阳郡守。张华少年时十分贫穷,以牧羊为生(跟邓艾有点像),同郡的卢钦十分器重他。乡人刘放(字子弃,魏国左光禄大夫)亦对张华的才学称奇,将女儿许配给他。张华的学业优博,为文辞藻十分雅丽,眼光如灼又通治群书,图签纬文、民艺方技的书籍也无不详尽的翻览。年少时行为已很修养谨严,凡事必定循着礼度而行。有敢于赴义的勇气,全心全意的替人周全应付急难。器量和见识都宽宏广奥,当时的人大多也不能参透他的才识。
    张华尚未具名气之时,曾着《鹪鹩赋》以寄寓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抒情小赋。这首词是这样的:
    「何造化之多端,播群形于万类。惟鹪鹩之微禽,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无施于器用,肉不登乎俎味。鹰鹯过犹戢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扬,翔不翕集。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茞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伊兹禽之无知,而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性而不矜,动因循而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
    鵰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鹍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逝,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苍鹰鸷而受绁,鹦鹉慧而入笼,屈猛志以服养,块幽絷于九重;变音声以顺旨,思摧翮而为庸。恋钟岱之林野,慕陇坻之高松。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海鸟爰居,避风而至;条支巨爵,踰岭自致;提挈万里,飘飖逼畏。夫惟体大妨物,而形瑰足伟也。
    阴阳陶烝,万品一区。巨细舛错,种繁类殊。鹪冥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而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同样是大文豪的阮籍见到这篇作品,也赞叹地说道:「这人真是王佐之才啊!」就这样,张华的名声才开始响了起来。
    侍于帝侧,计议伐吴
    后来郡守鲜于嗣推荐张华为太常博士。卢钦亦对晋文帝司马昭进言介绍张华,于是转任河南尹丞,尚未拜任,又官除佐著作郎。不久,迁为长史,兼中书郎。朝议的表奏,大多根据张华的意见一一加以施用。晋受禅天下后,官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张华善于强默记事,四海之内的情况,尽皆了如指掌。司马炎曾问及有关汉代宫室制度与及建章宫(汉武帝建上林苑时二十宫中最大的一座宫城)的千门万户,张华都应对如流,使旁听的人忘掉疲倦,而且画地就可成图,左右皆为之瞩目。司马炎十分讶异,于是当时的人都张华比拟为子产(复姓公孙,名侨,春秋时郑国大夫,曾治蓄鱼池,孔子称他「有仁爱之德,古人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数年后,又拜中书令,后来加为散骑常侍。
    羊祜初谋划伐吴大计时,晋室群臣大多认为计不可行,唯独张华赞成此计,可见他的目光如炬。其后,羊祜病危,司马炎派遣张华探访羊祜,询问伐吴之计。将要伐吴时,以张华为度支尚书,计量漕运,军队前进后而未有收获,于是贾充等人奏请司马炎诛杀张华以赔罪于天下人。司马炎忙道:「这是我的意思,张华只是与我意见相同而已。」
    当时的大臣皆认为未可轻进伐吴,只有张华主张坚持伐吴,认为可以必胜。果然,晋军灭掉吴国,于是司马炎下诏表扬:「尚书、关内侯张华,之前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于是典掌军事,分部遣进,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很大的功勋。」于是进封张华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荫封他的儿子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又赐以绢绸万匹之数。
    名重遭忌,失于晋武
    张华名重一世,是众人所推服的,他的声誉日益昌盛,人们都认为他有台辅之望。但荀勖自以为是大族,又恃着司马炎宠恩殊深,常常憎恨张华,每逢有机会,都想把张华赶出外镇。有一次司马炎问张华关于谁可以为后继者的事宜,张华回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那知司马炎有意授位于次子司马衷,意见有所分歧。于是遣张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出镇外藩。张华在边境十分尽力,抚旧纳新,戎夏外族都感怀恩德。于是四夷宾服,边境安然无虞,年年岁收丰稔,兵马强盛。朝廷再议欲征召张华入朝,司马炎于是征张华为太常(掌国家礼仪与祭祀)。可是又因为太庙的屋栋折断,归咎张华,罢免其官。所以张华在司马炎之世,只可以列侯身份朝见。
    惠帝一朝,功位渐隆
    后来晋惠帝即位,以张华为太子少傅,与王戎、裴楷、和峤等俱以德望显扬,为当时辅政大臣太傅杨骏所忌,于是这几人都不再参与朝政。到了杨骏被诛后(文鸯也是死于这场变乱),群臣将废去皇太后杨氏,当时群臣立于朝堂,议论的人都说「春秋绝文姜(齐僖公次女,后为鲁桓公夫人,和亲兄齐襄公私通,杀掉丈夫),今太后自绝于宗庙,亦宜废黜」。惟张华认为「夫妇之道,父不能得之于子,子不能得之于父,皇太后非得罪于先帝者也。今党其所亲,为不母于圣世,宜依汉废赵太后为孝成后故事,贬太后之号,还称武皇后,居异宫,以全贵终之恩」众人不从其言,最后废太后为庶人。
    楚王司马玮受密诏令杀太宰汝南王亮、太保卫瓘(就是杀邓艾父子那个)等人,当时内外兵扰,朝廷恐惧,无计可出。张华向惠帝说:「玮矫诏擅自戕害二公,将士仓卒受命,以为这是国家的意思,所以才肯跟从。如今可派遣驺(古时主持驾驶车马的小吏)麾示虞幡(天子罢兵的信物)使外军解除装备,那敌军必定衰败。」惠帝从其计,楚王玮的军队果然溃败。楚王玮伏诛后,张华以首谋有功,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印紫绶。
    后来贾谧与后贾南风(贾充之女,貌陋有智,阴毒而权重)共谋专政,以张华身为庶族,人又儒雅有筹略,不会有势逼主上的嫌疑,又是众望之所依,于是想以朝纲之事相倚重,访问他有关政事的问题。但贾氏始终不敢决定,于是去问裴頠,裴頠一向器重张华,于是大表赞成。于是张华尽忠加以匡辅,往往补救朝政的缺失,因此就算是「闇主虐后」的朝廷,而天下升平,海内安然,皆出于张华之功。张华十分恐惧后族继续霸盛下去,于是作《女史箴》(「女史」指在宫中妇人,「箴」指规劝的谏言,「女史箴」即对宫廷妇人该如何修身的格言。后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仿此文而画《女史箴图》。)以讽之。贾后虽然凶恶善妒,却懂得敬重张华。后来论其前后功勋,进封壮武郡公。张华推让了十余次方受。数年后,又代下邳王晃为司空,领著作。
    得罪权贵,终致命危
    赵王伦任镇西将军之时,关中扰乱,氐、羌等外族反叛,于是朝廷以梁王肜取代其任。有人对张华说:「赵王贪心蠢昧,只知信用孙秀(故东吴骠骑将军,即叹息「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语出《诗经‧国风‧王风‧黍离》)那个人),所作所为皆是乱举,而孙秀为人变诈奸诡,是一个奸雄。如今可派遣梁王令斩孙秀,除去赵王一半力量,以赔罪于关右之地,不是很好的法子吗!」张华从计,梁王肜也慨然许诺。适逢孙秀友人辛冉从西而来,向梁王肜说:「氐羌是自己作反,不是孙秀的所为。」因此孙秀得以免死。赵王伦还朝,谄事贾后,而求取权摄尚书之事,后来又求任尚书令一职。张华与裴頠皆认为不可,于是彼此生怨,赵王伦、孙秀皆仇视张华。及后武库失火,张华为防赵王伦乘机变乱,亦是先列下重兵固守,然后才救火,但累世相传的宝物,还有汉高祖斩蛇剑、王莽的头颅、孔子屐等却尽皆焚毁。当时张华更看见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走,莫知所向。(张华一生所见的异事甚多,所以才有著作《博物志》面世。有关他的异遇本文略过不谈。)
    张华所封的壮武郡发生桑树化为柏树的怪事,知道的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又张华府第及所监省亦数有妖怪出没。张华少子张韪亦以中台星坼(天文现象)为理由,劝张华逊位让贤。张华却不肯听从,说道:「天道所谈之事十分玄远,只有修身治德以听任天命。倒不如守静以待,看看天命的安排。」后来赵王伦、孙秀将谋废去贾后,孙秀令司马雅夜告张华道:「如今社稷将危,赵王希望与公一起匡扶朝廷,作王霸之事。」张华知孙秀等必趁机篡权夺位,于是断然拒绝。司马雅大怒,说道:「刀刃都快要加于颈上了,竟还敢说出这样的话!」于是忿然离去。张华早上正睡之际,忽然梦见屋子崩坏,觉醒而心感烦恶。当晚变难发作,使者诈称有诏征召张华,于是张华与裴頠俱被收押。张华死前跟张林说:「你想戕害忠臣幺?」张林却反问:「你作为宰相,自以天下之事为己任,太子被废,你竟不能死节,那又为甚幺呢?」张华说:「式干(式干殿,晋宫主殿)争议,我有作出规谏之事,并没有不谏啊。」张林冷笑道:「太子既已不听从你的规谏,如何不辞去此位?」张华愕然不能答。须臾,使者来说:「有诏斩公。」张华悲道:「我是先帝的老臣,中心如丹。我不惜死,只怕王室有难,祸害不可测量啊!」于是在前殿马道南受刑,被夷三族,朝野中人无不悲痛。时年六十九岁。后来赵王伦、孙秀伏诛,齐王冏辅政,朝中人多称张华之冤。壮武郡国臣竺道又亲访长沙王乂,亦请求恢复张华爵位,于是如众所愿。
    当时陆机、陆云兄弟(吴将陆逊之后)志气高爽,自以为是吴越名家,初入洛阳之时,轻视中国人士,唯独是见到张华却一面如故,十分钦敬张华的德范,以师资之礼事华。张华死后,陆氏兄弟作诔文、《咏德赋》以作悼念。
    张华着有《博物志》十篇,与他的文章诗赋并行于世。
    有二子:张祎(音:衣)、张韪(音:伟)。
    《博物志》是一部志怪书集,内容丰富,色彩怪异,包罗万有,山川地理、人物传记、奇花异兽、飞鸟虫鱼,无所不包;尤其关于神仙方术之事有所涉猎,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甚具研究及参考的价值。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