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了又如何?
【繁体中文】 作者:郭灿金 发布:2013年01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蔺相如由于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的敏捷反应和勇敢举动,让赵惠文王保住了脆弱的面子。于是赵惠文王从“渑池会”上归国之后,重奖蔺相如,让其晋级上卿。对于这一结果,赵国的文武百官心中皆有不平之感。发出不平之鸣的人是廉颇。因为在蔺相如晋升上卿之前,赵国群臣中廉颇级别最高,也是上卿。但这次赵惠文王竟然让蔺相如的政治排名排在了廉颇的前面。
廉颇的牢骚是这样发的:我之所以能在赵国做大将,是因为我有攻城野战的重大功劳,蔺相如不就是靠了三寸不烂之舌,在言语上占了秦国的上风吗?于是,廉颇公开扬言,从今之后,我见到蔺相如一次就骂他一次!
蔺相如成功的原因
我们在这里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也就是蔺相如到底该不该得到如此高位?第二,廉颇如此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廉颇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思考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在和秦昭王的对抗中获得胜利?
表面上看,蔺相如的确非同寻常,出手漂亮,但我们不要忘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弱国无外交”。蔺相如的胜利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赵国的胜利。当时秦国的战略重心在南方的楚国,为了全力对抗楚国,它必须处理好和赵国的关系。另外一个重要政治背景就是在赵惠文王出发之前,赵国国内已经做了充分的战时准备,万一赵惠文王在秦国发生什么意外,赵国将进行有力的报复。当时赵国的大军的确也已经驻扎在了国境线上,这无疑对秦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当时军队的总指挥就是廉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两手准备,“渑池会”上,赵国才没有吃什么大亏,蔺相如才得以展示自己的外交才华,载誉而归。因此,应该说,蔺相如的外交勋章,有着廉颇的一半功劳。蔺相如的所谓成功,不过是占了天时、占了人和等方面的便宜。因此,廉颇说蔺相如只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并不是没有道理。
而在蔺相如被任命之后,廉颇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思考。蔺相如的上卿是赵惠文王任命的,排名在廉颇之前也是赵惠文王决定的,因此,蔺相如的职务升迁是组织的决定,是合法的也是符合程序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你廉颇却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公然扬言要羞辱国家重臣,到底你廉颇的胆量从何而来?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个问题: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廉颇如此高调行事,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廉颇居功自傲;第二,廉颇功高盖主。功高的廉颇已经膨胀到连国王都不放在眼里的地步。所有这些,不也恰恰说明赵惠文王用蔺相如来牵制廉颇的必要性吗?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举动的危险,遂负荆请罪,得到了蔺相如的谅解,实现了他和蔺相如之间的双赢。于是我们看到了重新上岗的廉颇继续领兵打仗,战功卓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是不是从此之后,廉颇就性情大变、低调做人了呢?似乎也不完全是。
几年后,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在赵孝成王在位之时,秦赵之间战争不断,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至此,大败的赵国命运已是风雨飘摇。
在做了二十年的国王之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即位后对人事做了变动,任命乐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颇的职务。此时的廉颇也已度过了人生的壮年,理应思想更加成熟,但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廉颇听到乐乘将要接替自己的职务,勃然大怒,在乐乘没有到来之前对他发动突然袭击。乐乘只好仓皇逃走,最后不知所终。把自己的接替者赶跑,这玩笑开得也有些太大了,廉颇自己也觉得无法收场,在赶跑乐乘之后,自己也仓皇出逃,落户在魏国的大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到了魏国,闲居大梁的廉颇才发现,离开了赵国,自己什么也不算。魏国对于自视甚高的廉颇没有流露出任何兴趣,他不过是魏国大梁城无数盲流中的一个而巳。等到赵国已是倾覆的前夜,国内已无可用之人,赵王没有办法又想起出逃的廉颇来,便派人前去接触,看双方有无再续前缘的可能。但是使者这一去,又生出一段波澜。
赵王既然想启用逃跑的廉颇,自然很想知道廉颇的身体到底还行不行。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来了,失落中的廉颇自然十分高兴。为了打消赵王的顾虑,廉颇向来人展示了自己惊人的饭量:一顿饭吃了十斤肉、一斗米。廉颇以无声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身体绝无问题。廉颇断定,离自己体面回国的日子不远了。
但是等来等去,廉颇没有等来任何好消息,为什么呢?原来,被赵王派来的人回去后将廉颇的饭量做了如实汇报。赵王一听大喜,恨不得马上就派人去接廉颇回国。但是,那人又补充了一句:廉颇的确饭量很大,只是在他和我谈话的过程中,一会儿工夫,他去了三次卫生间。赵王一听,大倒胃口,老了老了,还有何用?廉颇回国的一线希望就这样泡了汤。
那人为什么要如此无中生有呢?原来,当年廉颇在赵国的时候有个仇人名叫郭开,郭开是赵王的宠臣。郭开十分不愿意看到廉颇重返赵国政坛。当他听到赵王派人去看望廉颇时,就暗做手脚,重金贿赂那人,让他无论如何一定要黑掉廉颇。于是那人就在廉颇的考察报告上写了个吃得多拉得快的结论。
后人同情廉颇,尤其是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对廉颇更是情有独钟。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同情遮蔽了双眼,看不到廉颇自身的性格缺陷。我们经常说,性格即命运,廉颇就是这句话活生生的注释。是啊,将相和了又能怎么样呢?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