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历史的趣味一面

繁体中文】  作者:韩浩月   发布:2006年03月2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是易中天带热了“历史热”,还是“历史热”成就了易中天,我想这不很难辨别。在数十种品读历史的图书一拥而上出现在书店书架中时,出版商们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易中天,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大众了解历史的需求,由含而未发调度到了热情迸发。随着《品三国》的出版且频现各地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一位当红学者型作家迎来了他如日中天的时代。

也许易中天更要感谢央视的《百家讲坛》,是这个平台,把他的身份由一个严肃学者转型为明星学者。作为明星学者的好处是,他永远知道普通观众需要的是什么,知道如何讨彩卖乖,知道何时该停顿一下语气等待掌声响起来。我欣赏并尊敬这样的学者,他容易让我们想起中学时代诙谐的语文老师。尽管之前看过电视版的“品三国”,但现在翻书还可以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所以对网上一些认为易中天没文化的言论我是不敢苟同的。文化是什么?在一个乡村老太太眼里,她那上小学的孙子就是有文化的。而一个自恃有文化的人,仅仅因为一个学者借助电视媒体、用灵活的现代语言传播历史的另一面,就称其没文化,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

对普通观众和读者而言,重要的不是在一些细节上为历史的真实与否去较真,而是有没有一个让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带领自己去了解历史。这些年,国人历史知识贫乏屡遭批判,好不容易有这个惠及普罗大众的“历史热”机会,我们应当为之高兴,毕竟略知一二总比一窍不通要强。作为纸质出版物,《品三国》的学术价值分量轻重倒是次要的,但它的行文方式、叙事风格,在历史普及书的出版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坦率地说,现在市面上为数众多的历史普及书,多还板着一副教科书的面孔,这样的书虽然也能趁热卖上一些,但多半会因为枯燥被读者束之高阁。个性版的历史书为何就不能畅销?在伪书遍地的出版市场,畅销历史书的存在有百益而无一害。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充分把现代语言应用到了书中,比如“刘备的地盘”、“郭嘉VS诸葛亮”、“诸葛亮的关系网”等。看到“地盘、VS、关系网”这样的词汇,被用来形容三国中的人物和事件,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那种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建立起来的默契感,那种共同使用一个话语系统而油然而生的亲近感,使得阅读充满了趣味。而易中天的著作,正是因为其语言的独特性,才使得被尘封的历史,用画面般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有一节关于“诸葛亮和刘备,谁先找的谁”的探讨,并没有颠覆“三顾茅庐”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作者而是运用自己的现代思维,把教科书的A面换成了客观剖析的B面。同时,作者也没有像说野史那样信口开河,他的每一次分析,都有着理性思维在里面。

有人批评易中天因为出书赚了200万版税,我认为这不仅不多,而是少了。国人阅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作家拿不出有号召力的作品,希望《品三国》这样的图书再多一些,易中天这样的学者再多一些。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