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重修袁世凯旧居考验我们的历史智慧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7月0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世人在高度肯定有着“护国英雄”与“近代军神”美誉的蔡锷将军及其巨大历史功绩的同时,既不必要、也不应该完全否定袁世凯早年及其一生政治生涯,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与贡献。
    河南项城市政府将投6500万元巨资,大规模维修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的旧居,并为此动员市民捐款。此议一出,舆论就将批评焦点对准政府捐款动员之举。更有人在袁世凯历史地位与评价上大做文章,直指袁世凯是“民族之耻”,甚至将其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见“光明观察”郭松民文章《为窃国者重修故居:赚钱?耻辱?》)
    撇开动员捐款事宜不论,笔者以为,重修袁世凯旧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给世人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历史人物、省思历史变幻的独特视角。这种历史的“对立记忆”适时出现,同样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倡导,并逐渐树立一种更为理性、健康和包容的多元历史观。
    历史的“对立记忆”并非没有。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郊一座孤零零的石头山上,赫然耸立着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的巨大浮雕;而在被称为“美国革命圣地”的北方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战场(1863年南北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决战地),有南北双方的诸多人物纪念雕塑,同样以南部李将军的雕塑最为壮观与瞩目。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惯性思维,罗伯特•李将军应属“千古罪人”之列。美国历史教科书也承认,南北战争中南方阵营代表着反动势力。尽管如此,美国联邦政府也从未取缔过李将军的雕像,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对此也习以为常。由此不难想见,即便是这种无论如何看都已泾渭分明的历史事件,在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主流价值观”面前,与它有关的不同类型乃至截然对立的历史人物,仍然能够有其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来诠释,并可以“民间记忆”的方式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展现出来。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及其广大人民,日益走向成熟、充满高度自信的有力表现呢?
    在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很多历史事件原本无所谓对与错,但绝对有大是大非。平心而论,正如同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重臣一样,在清末民初中国政坛拥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袁世凯,无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特殊产物”。如没有袁世凯统帅的北洋新军,满清王朝能否如此快速地倾覆,辛亥革命能否如此快速地成功,中华民国何时能建立,都大可存疑。追溯得更早,袁世凯在出使朝鲜期间的管治作为,以及他在洋务运动和教育改革(如废除科举制度)中的有效努力与积极贡献,都曾在清末民初受到国民普遍肯定与交口称誉。有人说,袁世凯一生只是“做错了一件事”———“帝制自为”,恐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不幸的是,很多年来人们习惯了“非此即彼”、“成王败寇”的历史一分法———亦即所谓的“一元历史观”。而他们对类似于美国民众有关“南北战争”这段历史印象的“对立记忆”———也就是有别于历史一分法的“历史二分法”,或者说是“多元历史观”颇不适应。
    因此,世人在高度肯定有着“护国英雄”与“近代军神”美誉的蔡锷将军及其巨大历史功绩的同时,既不必要、也不应该完全否定袁世凯早年及其一生政治生涯,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与贡献。同理,正如世人肯定蔡锷却不必完全否定袁世凯,肯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却不必完全否定曾国藩与湘军;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御侮精神,却不必完全否定李鸿章一样;我们在肯定共产党人当年在正面战场、抗战后方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也未曾抹杀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一线、正面战场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与巨大牺牲。
    要而言之,历史的“对立记忆”及其催生的多元历史观,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欲树立一个健康理性、积极有效的多元历史观,须从尊重历史的多元记忆开始。毕竟,如克罗奇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