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历史都需保护文保岂能论出身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1年01月0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出身”论,在中国早已没了市场。但在文物保护领域,尚有点“余毒”未清。请看:前些年,某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80多年历史的典型日耳曼风格的火车站被拆除,原因之一竟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是否保留近现代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反面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周作人等人在北京的故居,一直有所争议。在活态文物保护上,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海南,一些歌颂爱情的民歌,一些古朴的民族舞蹈,被某些基层干部贴上“黄色”的、“封建”的标签,加以封杀;海南的军坡节,黎族的文身文化,被某些人认为是糟粕,要摒弃。这表明,在文物保护领域,需要清除“左”的影响。否则,不知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会遭毁灭。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事件的见证物。历史是人的活动,人物无论正“反”,都参加、见证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都起过独特的作用。保护历史就应该全面认定文物,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历史。正“反”面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只要具有一定影响,留下的遗物或遗迹,就应该竭尽所能保护起来。这并不是肯定反面人物,而是尊重历史。文物不可再生。有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没有定评。保护好相关的遗物或遗迹,以后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有利于后人作出正确的评价。如果任其消失,只会使历史留下空白,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对于曾国藩、李鸿章这样在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又颇具争议的人物,不妨将他们的遗物、遗迹保存下来,这样将更有利于还原历史。
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当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常常错综复杂,需要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不能以“出身”论,简单地作出“非黑即白”的结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抗击外来入侵者的英勇事迹,世代传颂,但他也镇压过洞庭湖杨幺的农民起义。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对他的遗物或遗迹不加保护。大军阀吴佩孚一生乏善可陈,但毕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他晚年居住北京东城,拒绝日本侵略者的封官许愿,还是有着民族气节的。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此处故居就不值得保留吗?
文保不可论“出身”,不能借口是“反面人物”留下的,就不保护;也不能动辄给扣上“封建”的“大帽子”,加以摒弃。如果论“出身”,要毁弃的文物、遗产太多了――甲骨文是占卜用的,属于“迷信”物品,应当焚毁;陶器、玉器、青铜礼器基本是奴隶主和封建贵族用的,属于“奢侈品”,应当砸掉;长城是为维护封建皇权而兴建的,劳民伤财,应当拆除;皇宫、帝陵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皇帝生活、安葬的地方,应当拆毁;河南安阳那座祸国殃民的大军阀、窃国大盗袁世凯的陵园,更应炸除。至于佛塔、寺院,更易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按照如此荒谬的逻辑,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祖国的文化遗产将荡然无存,祖国的历史将成一片空白,中华文化会被砍断命脉。
对活态文物,也不能随意划分精华与糟粕。一些原生态的、古朴的民族歌舞、工艺、习俗等,承载着特定地区、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基因,表现了他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对此,应有尊重之情,呵护之心。否则,随着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种工艺的消失,一种民族文化也许就此消失了。当人们认识到这些文化的重要性时,将追悔莫及。尽力将它们保存下来,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存好民族文化的根系,中华文化之树方能常青。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我们应传播怎样的历史文化
- 下一篇:西迁的历史:历史上匈奴人去了哪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