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乾隆如何处理“塌方式腐败”

繁体中文】  作者:陈事美   发布:2015年01月2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盛世之下往往潜藏着真正的危机,因为此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乾隆统治后期,志骄意满,好大喜功,所谓的盛世大清只是一件华丽的皮袍,皮袍里边虱子丛生,大清的肌体逐渐开始腐败溃烂。著名“大老虎”和珅先生也只是乾隆朝腐败的一个代表,腐败金字塔的下面则是整体的腐败窝案,是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各种“老虎苍蝇”层出不穷。这其中又以甘肃冒赈案为显著代表,此案隐藏长达七年,涉及甘肃全省大大小小官员多达113人。就连乾隆都不得不发出感叹:“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老年的乾隆彻底成为“老糊涂”,根本无力扭转整体腐败的局面,只能眼看着大清帝国滑下深渊。
  甘肃冒赈案堪称乾隆朝的第一大腐败窝案,是最大的塌方式腐败。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的一干官员,通过“捐监冒赈”的方式互相串通一气,大肆贪污,私吞公款长达七年。七年里,甘肃官场上下沆瀣一气,黑白不分。然而,大贪官王亶望又高调升职,而宁夏来的清官王廷赞又深陷其中,无奈只能同流合污。深居京城的乾隆一直被甘肃的繁荣假象所蒙蔽,当整个甘肃官场全部塌方时,乾隆才发现,自己不是皇帝,只是个猴,因为被耍了七年。
  所谓“捐监冒赈”,捐监,就是清政府为了解决税收问题,让有一定资格的学生交钱或交粮购买进入国子监的资格。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文凭。而冒赈,则是以赈灾的名义,私吞赈灾款。王亶望等人正是将捐监的财政收入以假赈灾的名义中饱私囊,合伙分赃。
  捐监这事,康熙时就搞过,但无奈腐败丛生,被乾隆叫停了。后来财政捉襟见肘,乾隆不得已又拿出了捐监这招。但乾隆明确规定,只能收粮食,禁止收钱。但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了自己发财,也为了贿赂上级,擅自将此政策改为收钱不收粮。这样一来就省事多了。王亶望从浙江调来亲信蒋全迪任兰州知府,二人上下其手联合导演这出好戏。按规定,每名监生需捐粮43石(约2.7吨),但改收钱后,将粮食折合成47两银子,同时外加办公银、杂费银8两,总计55两。粮食变银子,王亶望也是醉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上任仅半年的王亶望向乾隆奏报,甘肃半年内捐监生员1.9万名,共收监粮82.75万石。王亶望的胆子也是太肥了,殊不知,当年户部的捐监才1.17万名。乾隆也深感怀疑,在贫穷的甘肃能做出如此出色的业绩实在惊人,不放心的乾隆命同在兰州的陕甘总督勒尔谨进行调查。谁知,勒尔谨早已被王亶望拉下水。勒尔谨也是怕担责,就编了几个谎话,说是什么由于外地商人增加、甘肃最近收成不错等理由就给乾隆打发了。
  过了乾隆这关,此时的王亶望更加肆无忌惮。为了给侵吞公款找个合法的理由,便让属下各州县虚报旱灾灾情,想报多少就报多少。于是,王亶望就以赈灾的名义做假账。各地大小官员都得了好处,自然趋之若鹭,共同陷入集体疯狂。官员们一边自己猛贪,一边还要向上猛送,甚至官场开始流行“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等潜规则。这边集体分肥了民间的银子,王亶望还不忘黑清政府一把。他向户部汇报,由于捐粮过多,需要建更多的粮仓,而建粮仓就需要费用,恳请拨款。就这样,王亶望两头吃,乾隆还一直傻乎乎的以为他是个清朝最美干部呢。
  三年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贪官王亶望不但没有被查,反而得到朝廷的表彰,升职浙江巡抚。其实,这小子本来就是浙江布政使平调到甘肃的,这下如愿回到浙江,还当上了一把手,心里别提多美了。贪官们都有一个毛病,调任离开时,都要演一出万民欢送的场景,王亶望自然也不例外。临走那天,兰州满城欢送,王亶望假装依依不舍,一幅爱民如子的样子。在他的身后,还有几百头骡马驮着他三年来的贪污所得,大把的银子、古董、皮草等珍贵物品。此时的王亶望意气风发,他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真理,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王亶望给甘肃留下一个烂摊子,让接任者压力山大。接任者是宁夏道道台王廷赞,王廷赞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清官、好官,百姓口碑非常不错。初到甘肃后,
  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里边是一个巨大的窟窿。得知真相后,王廷赞后背冷汗直流,因为他知道,自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王廷赞已经进退两难。如果他向乾隆告发,没有其他人配合,很难搞到确凿的证据,再者也容易被上级勒尔谨打击,甚至被勒尔谨与蒋全迪等人合伙陷害或是直接暗杀。既然甘肃问题如此严重,必定在朝廷内部有人给打掩护,王廷赞后来才得知,他们在朝廷的保护伞就是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而此人正是乾隆的宠臣。如果自己不告发,与大家同流合污,就彻底成为了贪官,一世英名尽毁。总之,王廷赞备受煎熬,十分痛苦。一个清官头疼的不是如何改善民生福祉,而是如何避免被周围的贪官打击排挤,真是莫大的悲哀。
  王廷赞在痛苦中选择坚持改革,重回捐粮的正路,但遭到了官场上下的一致抵触。没有人配合,王廷赞成了光杆司令,工作一个月竟然没有任何起色。在失眠了多个夜晚后,王廷赞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上贼船!
  被拖下水的王廷赞彻底与清官告别,而是积极顺应官场潜规则,有钱一起贪,有钱一起送。如此一来,干了三四年也算太平无事,但王廷赞还是彻底抑郁了,每天想起这个定时炸弹就吃嘛嘛不香,腰也酸,腿也疼,就连上楼都没劲了。
  终于,该来的还是要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肃爆发撒拉族人叛乱,勒尔谨由于平叛不力被免。朝廷派重兵围剿叛军,急需大笔军饷。此时的王廷赞认为,如果自己用“议罪银”充抵军饷可能是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于是,向朝廷捐银4万两。而平叛的也向朝廷撒谎,称由于甘肃遭遇大雨天,道路泥泞而无法推进。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两个来自甘肃的消息,引起了乾隆的高度怀疑。一是王廷赞作为官员,哪来如此多的金钱?二是甘肃一直旱灾不断,为何连下大雨?因为从王亶望那时开始,就连续奏报甘肃常闹旱灾。乾隆立即派人调查,结果发现甘肃近年来风调雨顺,根本没闹灾。更不凑巧的是,在浙江的王亶望因为修建海塘豆腐渣工程也交出了“议罪银”,高达50万两。乾隆深感问题重大,责令彻查!不查不要紧,一个隐匿七年的系统性窝案彻底被揭露出来。甘肃整个官场全部塌陷,真正的“塌方式腐败”。
  被一帮奴才忽悠了七年,乾隆得知真相后,气得浑身哆嗦。心想我和你们什么仇什么冤,竟然这样忽悠我。他说:“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这意思是,你们为了贪腐也蛮拼的,但所有案犯决不轻饶。七月,乾隆赐勒尔谨自尽,将王亶望、王廷赞、蒋全迪等56人全部斩首,流放46人,还有革职、畏罪自杀的数十人,其余小贪更是不计其数。
  甘肃的“塌方式腐败”震动全国。其实,对于如何处理这些“老虎苍蝇”,乾隆也很是为难,如果依法治国,真正施以严刑峻法,绝大部分都会被杀头,恐官场无人。乾隆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现实很讽刺。查办此案的陕甘总督就是因贪腐坐牢后又复出的“大老虎”李侍尧,而当年查办李侍尧的就是和珅。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