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中国古代盛世从何而来

繁体中文】  作者:岑大利   发布:2016年01月1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其间,先后出现过3次公认度最高的“盛世”,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大唐盛世,以及“康雍乾”的清朝盛世。它们都是在前朝大乱之后,经过新一代封建统治者们拨乱反正、励精图治、最终实现新的大治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

汉朝的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流散,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兴的政权,刘邦开始“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将混乱的政治局面恢复到合理的政治秩序上来。针对秦王朝实行的苛政,他反其道而行之,采纳文人陆贾的建议,用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指导治国。刘邦去世以后,西汉王朝尽管经历了吕后专政,但随之即位的文帝和景帝继承了这一治国思想,并由此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老子的“无为”思想,本意是行事处事应当顺应自然变化。而运用到治国理政上面,正如老子所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皇帝要以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一切顺应民心,“去甚,去奢,去泰”,即治国不可走极端,不可奢侈,不可过分。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做出超过民众承受能力的蠢事。在萧何为相时,“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利用民众对秦法的不满,进行改革。在曹参继任为相时,仍旧坚持“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方针,强调治国要做到“上无苛令,官无烦治”,避免举措过多,扰民不安。

唐朝的居安思危

亲历隋末动荡的李世民称帝之后,经常同身边的近臣讨论如何避免重蹈隋亡的覆辙,认为隋炀帝“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最后落得“民叛国灭”的下场。他认识到民众的强大力量,撰写《民可畏论》提出,“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说明他注意吸取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守天下难易?”魏征回答:“甚难。”“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致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在此,魏征提醒唐太宗坚持任贤受谏,才能治国安邦、守住天下。

清朝的乾纲独揽

1644年,以满族上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清王朝政权,开始治理和管辖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为此,清朝统治者们采取乾纲独揽、高度统一的方针,继承并强化前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与蒙古族结盟加强军事力量,拉拢汉族士大夫加入统治集团,形成强有力的满汉统治机构。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革除弊政,宽容民众,严惩贪官,努力创造适合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成持久盛世的到来。

(摘自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主办的2016年第3期《学习活页文选》杂志 原文载于2016年1月11日《北京日报》 作者为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