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民俗——农业生产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行业民俗包括生产和贸易两方面的内容。物质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由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的民俗,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一节所讲的,只是和生产实践直接相关的一些内容。至于贸易,它是属于流通部门而非生产部门,但与物质生产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文化现象。我国农业生产民俗的传承,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而且形成了生产民俗中“以农为本”的尚农特点。
泉州农业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理想,如南宋时泉州知州真德秀所叹:“嗟哉濒海邦,半是硗确地,三时劳耕耘,收获尚无几,四体或不勤,将何活老稚,频年旱且潦,生理殊匪易。”因此勤劳的泉州农民特别重视用天之道和因地之利。所谓用天之道,即“春宜深耕,夏宜数耘。禾稻成熟,宜早收敛。豆麦黍粟,麻芋蔬菜,各宜及时用功布种。陂塘沟港,储蓄水利,各宜及时用功浚治”。所谓因地之利,即“高田种早,低田种晚,躁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畲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
智慧的泉州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农谚。这些富于地方特点的关于生产习俗的农谚,世代流传,成为交流、传授生产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清乾隆《泉州府志. 气候志》附有《田家岁时占验井风雨杂占》,这里例举数条。如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朝占百果,午占晚禾,晚占早禾,皆欲晴明,谚云:“雨打元宵灯,早禾一束稿。”立夏及小满俱宜雨,谚云:“立夏不下,高田莫耙;小满不雨,芒种莫管。”夏至在五月中则谷贱,谚云:“夏至在月头,一吃一边愁;夏至在月中,愁杀粜谷翁。”是日又宜雨,为秋熟之兆。立秋若在六月终,则早禾反迟,谚云:“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入秋不到秋。”立冬日及十月朔日,下雨,主一冬和暖,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土样平。”以后又宜雨,谚云:“十月雨连连,高山也是田。”而德化某地地处泉州地区北端,“气候视州治每迟二十日”,故古代德化农民“罕用通书,惟视树芽、听鸟声以定播种之期。潦叹半歉之兆,都有口诀,大略亦可纪焉”。
泉州农业民俗崇尚精细,尤其是收获季节,有关习俗不少。谷物将熟时,农民往往于田间插稻草人,草人穿衣戴帽,并于头上挂扎一串敬神祭鬼的金冥钱,旨在吓鸟驱鼠,防止庄稼被损。为使庄稼不受兽害和不被盗窃,农民还在田野间搭起临时草寮,通宵达旦轮流守护,称“看大社”或“看山”。草寮中备有大锣、大铳,用以报警或驱害。情况严重时,村里人闻讯及时赶来协助。旧时“看大社”,有的地方还要举行“放兵”、“犒兵”、“收兵”等活动。“放兵”是祈请所谓“代天巡狩的七大人”,集结阴兵前来帮助“看大社”的轮值人员,并于田地里插上神符令箭,以祈庇五谷无损。“犒兵”是“看大社”期间每逢初一、十五两日,均得犒劳阴兵,“收兵”是全村农作物收获完毕,要摆筵演戏,以酬谢“七大巡”功成回殿。在稻谷成熟季节,为防范台风暴雨的损坏,或个体农户因劳动力缺乏而导致过熟脱粒,亲邻之间往往义务互助抢收。其时,主人必须准备较为丰富的饭菜,送到田头款待诸位亲邻,但大家在食用前得先敬祀“田头公”。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当活跃。古时候,泉州“乡村妇人芒乔负担,与男人杂作”。如今的泉州妇女,更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泉州沿海地区的一些渔村,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男女劳动分工,即男人专门从事海上捕捞,农副业等劳动则全部由妇女承担,甚至出现了男人以从事农业劳动力羞耻事的不正确观念。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河北春节习俗
- 下一篇:解读老黄历—节气年神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