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双脚垂直的坐法在古代叫什么?有讲究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最初,古人会客时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跪坐,也叫跽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地置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这种坐姿虽然不大舒服,但在正式的场合下,必须得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现在的马扎),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传人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跪坐,享受臀部坐在凳子上,双脚垂直下来的坐姿。由于这种坐法是从西域传来的,因此又称“胡坐”。
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这时虽然正规礼仪仍然以“正坐,趺坐(即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为主,但社会上已经开始风行起了“胡坐”,以至到了宋朝,“胡坐”正式取代了“正坐”。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