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礼俗规矩

礼俗规矩

鞭炮声声接财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黄景春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第一次在上海過新年的外地人都会对正月初五子时传来的密集鞭炮声感到意外,也对上海市民接财神的热情感到惊讶。上海市民接财神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迎接新年。上海民俗学家程蔷教授说:“从初四夜至初五凌晨,全城除严禁放爆竹的地方外,必定鞭炮大作,四野响威一片,连缔不断,其声势与除夕相比,有過之而无不及。”那么,上海人何时开始接财神?在哪里接财神?如何接财神?

何时开始接财神?

上海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清道光年闯到辛亥革命(1821~1911年)是其流行扩张阶段,辛亥革命以后到“文革”(1912~1976年)是逐渐衰落乃至停顿的阶段,“文革”结束直到今天(1977~现在)是逐步恢复兴盛的阶段。

上海诸生张春华在道光十九年(1840年)刊刻《沪城岁时衢歌》,其中有一首写道:“三日新年息曳裾,觅闲窗下觉颜舒。忽闻吉语听来切,元宝一双金鲤鱼。”他在诗后的自注中解释道:“俗于初五子分,备宝马牲醴极丰盛,为接财神。必用鲜鲤极活泼者,为元宝鱼。”这是对上海接财神习俗的最早记载。从这首诗和诗注可知,到1840年,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已经在上海流行了。

此后,上海竹枝词、地方志、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多次对这一习俗进行记载、报道和描述。最初主要是商家接财神,不過,短短几十年间就迅速转变成一种全民性的接财神习俗。1871年本《上海县志》栽:“(正月)初五,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日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日财神酒。”所谓“轰饮“,即多人聚集在一起狂饮。在接财神时,狂饮财神酒,燃放大量烟花鞭炮,可见接财神活动带有某种民间狂欢的性质。

进入民国以后,正月初耳接财神习俗不断受到文化批判乃至于政治干预,最终造成了接财神习俗在上海完全消失,正月初五听不到任何鞭炮声。

随着传统民俗生活的回归,新年接财神也开始复苏。20世纪80年代,一批著名×(如钦赐仰殿、白云观、崇福道院等)陆续恢复开放,赵公明、关公、文昌帝君等武财神、文财神香火兴旺。1994年,上海城隍庙也恢复道教活动。这里過去是接财神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而今新年期间又聚集了大批烧头香的、接财神的信众。为了顺应信众的需要,从2001年起,上海城隍庙每年都举行隆重的财神开光及接财神仪式。每年新开光的财神都有名字,如2001年和2002年叫“四季财神”,2003年叫“武财神”,2004年叫“金财神”,2006年叫“聚宝财神”。其他×也有类似的开光、接财神活动。

在哪里接财神?

上海市民接财神的地方有两个:家里和庙里。有的人先在家里接财神,然后再到庙里接财神,还参加财神出巡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文人竹枝词对~在家里”接财神的描写很多,如海上钧侣《過年竹枝词》道:“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道:“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由于接财神时要烧掉财神画像,还会燃放大量烟花爆竹,如不注意安全,会引起砖木结构的住宅着火。1873年农历新年期间,《申报》于正月初六报道了一个由市民接财神引发的火灾事故,有意思的是《申报》接下来的评论:“火者,旺相。敬财神而得旺气。知令岁申地生意各行必旺相加倍矣!”发生火灾本来是坏事,经過《申报》这么一评说,反倒成了接着了财神、预示发财的好事。实际上,近代上海每年都会因为正月初五子时接财神引发火灾,仅1910年引发的火灾就达十几起之多。不過,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上海市民接财神的热情。

“到庙里”接财神的人也很多,特别是城隍庙、白云观、红庙等几个市区中心的×,更是人潮涌动。红庙也称“虹庙”、“司徒庙”,位于租界内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新年期间前来烧香的人特别多,曾发生“因拥挤蹈毙人命”的惨剧,为此红庙被取缔;后来放大山门,重新开放,前来接财神的人依旧很多。因为红庙附近多青楼楚馆,所以接财神的人中间多妓女。李默庵的《申江杂咏》道:“香烛些些费莫猜,非关祈子乃求财。鬓边黄纸签条插,知向司徒庙里来。”藤荫歌席词人的《洋场新年竹枝词》道:“烧香红庙前门因,但祝慈航渡我身。非惟缠头多博得,阿侬原不拜财神。”由于艳妆妓女来得多,吸引一批浪荡少年流连忘返,于是红庙内外更加纷扰而热闹。

上海白云观也是市民接财神的地方,这里的财神是赵公明和关公,前来拜财神的多是贫苦人家和帮会人物。

来上海城隍庙烧香接财神的以商人和普通市民为主,人数相当可观。上海城隍庙东偏殿有财帛司,以前供奉的财神据说名叫杜学文。蒋通夫《上海城隍庙竹枝词》道:“侯封护国裕如宜,庙邑东偏财帛司。杜氏学文两字讳,出巡旧日一同驰。”诗后小注日:“城隍庙东偏财帛司,神姓杜,讳学文,敕封护国公,何时敕封未考。”诗中提到的“出巡”,在近代报刊上也有报道。1876年农历正月初七,《申报》报道了财神出巡活动:“正月初四日,上海城隍庙前财神出会。此财神白面黑鬓红袍,即财帛司也。……神高六七尺,坐显轿,执事威备。初四夜财神出会,此风他处所无。”实际上,财神出巡活动在上海周边地区并不少见。

现在上海市民接财神的地方仍有“在家里”和“到庙里”两种,不過财神出巡活动早已不复存在。如何接财神?

上海接财神在时间、祭品、祭法上都有一定的讲究。首先,接财神要抢早。蔡云《昊献》中有竹枝词:“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本来是正月初五子时接财神,人们在初四的晚上就开始行动了。距离初五子时还有两三个时辰呢。清光绪年间的《松江府续志》载:“正月四日夜,市肆祀财神,通衢遍列灯火,喧阗竞夕,曰接五路。”圆为怕别人行动更旱,把财神抢先接走了,影响了自己的财运,所以家家都往前赶,于是形成了在初四前半夜甚至傍晚就开始“抢”财神的局面。

其次,接财神要悬挂财神画像,像前设一座神台,上面摆设多种祭品,其中鲜活鲤鱼不可缺少。多部文献都描写接财神要用鲜鲤鱼,如1921年的《法华乡志》栽:“(正月)初五日,鸡初鸣接财神,必用鲜鲤,曰‘元宝鱼’。”接财神用的鲤鱼又称作,“元宝鱼”。正月初四那天,有鱼贩担着鲤鱼沿街叫卖,叫‘!送元宝鱼”。袁翔甫《海上竹枝词》道:“元宝高呼送进来,财东今夜又招财。鲤鱼不跳龙门去,也运金银上供台。”听到门口有人叫“卖元宝鱼”,东家立即就叫“送进来”。东家把鲤鱼摆上神台,再摆上猪头(或羊头)、雄鸡,合称“三牲”;此外神台上还有蜜

鞭炮声声接财神

枣、苹果、桂圆等果品。过去;这些祭品要按照一定方法装饰并摆放:活鲤鱼的前胸后背及双眼均贴上红纸剪成的元宝,再用红线系住背刺,空悬在梁上,鲤鱼头朝里,取招财进宝之意;雄鸡颈上贴一红纸卷,嘴中衔青蒜苗一支;猪头(或羊头)脸朝外放在盆子里,头上也要贴上红纸;神台上还要放置一把菜刀,刀上也粘上红纸。接财神用的活鲤鱼,祭完神后大多被放生。

在家里接财神,祭品摆上神’台后,先是东家叩拜财神,祷告财神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接着他请家人拜财神,最后请家里的伙计一起拜财神。未被邀请来拜财神的伙计,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不再续用,要卷铺盖走人了。接過财神后,大家都认为财神已经接到家了,于是燃放鞭炮,畅饮狂欢。

举行過接财神仪式之后,东家把财神画像放在炭盆里烧掉,这叫“送财神”。财神像烧、得正旺时,东家将少许荼或酒浇到火上,看火势的反应一,如果火势上窜,就是今年财运大发的好兆头;反之,如果茶酒浇上去,火势变衰或者熄灭;就预示这一年财运不旺。

到庙里接财神,一般来说只要上香、叩拜即可,不過也有人携带丰盛的祭品,在财神殿摆供,隆重祭拜。到城隍庙接财神,先要叩拜城隍老爷,再到财帛’司摆供,叩拜祈祷。南京路上的红庙,庙内主要供奉观音和关公,关公是武财神,所以接财神的香火极盛。前来接财神的妓女常常出手大方,雇人抬着猪、羊,摆在关公神殿,也摆在观音殿,然后烧香跪拜,祷告发财。上海接财神习俗的现状

如今,上海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式与清束、民国时期有较大不同:虽然还是抢早接财神,但现在的祭品一般不再用鲤鱼羊头,而是多用猪肉、香肠、巧克力、沙琪玛、果冻、桔子、苹果等荤素果品;烧送财神画像的少了,对着财神雕像叩拜的情况多起来了;城隍庙仍然是接财神最集中的地方,其他×也集中了大量接财神的香客,连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等×也出现接财神的人潮。如今已没有财神出巡活动,却增加了财神开光仪式,开過光的财神塑像摆放在庙里,供信众“请”回家供奉。一上海市民不仅正月初五接财神,平日到庙里烧香,也可以“请”一尊开過光的财神,摆放到家里或店铺里。上海不少市民家中有财神龛,整天亮着电蜡烛,主人早晚止香,也不忘摆放一些果品。在相当多的商店、饭馆、宾馆乃至于书店里,都有财神龛或财神台,摆放着镀金的赵公明、关公、范蠡,当然也有摆放观音、弥勒佛的,前者主要是招财,而后者主要具有保佑平安的功能。

如今,上海市民正月初五接财神盛况空前,平日的财神崇拜也十分流行,都远非以前任何时期所能比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