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图腾神话传说的文化解读
【繁体中文】 作者:黄莹 发布:2015年09月2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内容提要】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相当数量的图腾神话,其中就有犬图腾神话,本文试图探寻一些少数民族犬图腾神话所蕴含的价值,其中包括透露出的寻根意识的文化内涵,犬图腾崇拜的民俗表现,以及犬图腾信仰所蕴含的民族密码。
【关 键 词】犬图腾, 神话, 传说, 文化价值
“图腾”是一个与民族的起源于称谓有关的术语。在原始社会中,多认为自己氏族源自于某一种物种,让图腾实际上成为人格化的崇拜对象。这其中蕴含着人类早期自然物崇拜、族体识别等文化信息。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传统中,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神话传说,其中不乏动植物的图腾神话。本文试图从以犬图腾为例,探讨一下图腾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
一、犬图腾神话中透露出寻根意识的文化内涵
根据民族神话中所反映的犬图腾具有多种情形。诸如,犬戎时代的白犬图腾,“犬戎”是上古时期西部的部落,在《山海经》中就有谈及,“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西南瑶族苗族畲族的“盘瓠”图腾,在《后汉书》,《水经注》等中国古典文献中多有提及,下文会有详细引证。以及北狄的野狗图腾,《说文》中就对“狄”这个字做了一种释义,“狄,北狄,本犬种。”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中犬图腾的信仰依然兴盛,并流传着与犬图腾相关的神话,印证着自己的先祖与犬这种动物的血缘关系。以盘瓠图腾为例,在粤北连阳,就是古连州的附近,那里流传着的盘瓠神话。在史料记载中,举一为例,《太平御览》引《魏略》中,“高辛氏,有老妇人,居於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蓠,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而在民间的口传文本、抄本中也有记载,瑶族的《过山榜》不仅记载了盘瓠神话的全部内容,说明了盘瓠与瑶族的密切关系,而且还留下了瑶族历史变迁的许多文化信息。钟敬文就曾指出,盘瓠神话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祖先起源的神话,具有高度的文化史意义。在原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时候人们对于大自然万物都处于懵懂无知的心理处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预制接触更多的动物们就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去尊崇的对象,一种因亲近而产生的独特感情。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起源神话,用以区分族群和其他族群,并赋予族群成员独特社会认同的共享的一种归属感。在瑶族地区有些地方会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为“盘瓠”的龙犬)的神像,就是犬头人身这种图腾信仰的一种遗留。因此无论瑶民身处何地,都承认自己是盘瓠的后代,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作为一种崇拜对象,人们所看重的图腾主要不是它的自然形象本身,而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血缘关系。因为在原始人的观念中,他们一般都认为本氏族是起源与某种特定物种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等,并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时刻保护自己,自己还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和技能”瑶族的犬图腾将这一信仰集犬图腾、祖先神和民族神三位一体,同时关于瑶族的犬图腾神话与他们始祖的盘王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盘王的神话传说是族群认同和族群信仰的载体,由犬图腾信仰结合当时部落之间战争的一段历史,产生了盘瓠神话,由该神话又衍生出关于瑶族共同族源地千家垌的传说和共同迁徙的渡河传说,由此也构成了瑶族寻祖寻宗的一种认同意识。
无独有偶,在苗族地区也盛行着盘瓠的神话故事,与犬图腾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由于对犬图腾的这种敬畏崇拜也有了在《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一书中,根据研究表明图腾崇拜的三种主要表现近代仍存在于原始部落中,“1.原始人群笃信自身与图腾之间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图腾被称为‘我的父求’、‘我的兄长’或‘我的朋友’;2.由于这种超自然关系的存在,原始人群往往禁杀、禁食和崇敬图腾物种;3.妇女与图腾交合而孕是图腾崇拜的基本构想。”而这几处在苗族盘瓠神话中都有体现。有一个苗语叫做“乃拐妈苟”的神话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此段神话主要分为前后两段内容,前段内容主要是金犬凭借聪明才智杀掉敌军将帅脑袋,赢取公主的情节。后半段主要是将两人结合之后,孩子杀死金犬以及解释苗汉族源和发展的事情。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金犬和女人交合,金犬与苗族在族源上的血缘关系。
当然,所说的犬图腾神话,不能狭隘的理解为神话的叙述中出现了犬这种动物,而是它与先祖的诞生以及整个族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民俗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在不断寻找神话和解释神话中,也能发现这些图腾隐含的民族密码,去重温那种古老的信仰。
二 、犬图腾崇拜的民俗表现
据资料显示,图腾的基本特征以图腾观念为标志,它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又包含氏族的一些制度。其中包括一些特点,除了像上一节叙述犬图腾的寻根意识中,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氏族图腾有血缘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另外还如图腾崇拜的一些禁忌,禁杀图腾物和禁止同氏族成员结婚,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禁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表现中,我们可以很显然的看到这种禁忌的体现,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犬图腾神话传说对一些民族同胞们的行为影响。
在现在苗族一些大性氏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不食狗肉、乌鸦肉以及喜鹊肉,因为上文提到的“乃拐妈苟”神话中,记录了乌鸦吃过犬父的肠,喜鹊吃过犬父的肺,而这种禁食也正是禁食狗肉传统的一种延伸。而畲族也有不食狗肉的传统,狗死后放到溪水中冲走,他们食狗肉会破相或生病,所以禁食。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中提到了此说:“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 瑶族崇拜盘瓠龙犬图腾,相信狗是氏族保护物。由这种图腾崇拜产生的一个重要禁忌,就是忌食狗肉。瑶族养狗是为了看家和狩猎,狗老了让它自然死去,族内禁止杀食。投照图腾同体化原则,人们还在衣着、饮食等方面模拟图腾崇拜物。传说盘王是一只“五彩斑烂”的龙犬,因此,瑶族至今保留“好五色衣服”、“衣着斑烂”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刻意把男衣剪裁得前短后长,女子把头发梳结成两狗耳状,腰带在臂部掉下一节如狗尾巴,以象征图腾形貌。祭祖的时候要先喂狗食,有的地方还模仿狗的动作,主祭者手足并用,从供桌下爬过去,吃一两口年饭,全家人才进食。有的为老人做寿时,在屋外地坪用木槽盛上节日食品,族中男子分列两侧一边吃饭一边用木棍叩击木槽,并发出“汪汪”的狗吠声。
除了这些明确禁食狗肉的民族,还有一些地方保留着对狗的尊敬仪式,代表了先民的一种感恩戴德思想,并且这些思想的融合中,就多了在心理情感的一种亲切和少了行动举动中的暴力对碰。“敬狗”的习俗到目前在某些藏区依然存在着。“白马藏族每当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门前点一堆火敬神,祝农业丰收。然后到井边取水,向屋内外洒水,呼喊祖先并唱水歌,谓之“祈水”或“供水”。此日先喂狗,对狗以示崇敬。至今,人们每年青棵收获后,第一次磨出的糟耙先喂狗。”尝新节,俗称“吃新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又称“尝新节”,“半年节”,是农村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民间神话传说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当时世上没有水稻。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粘满了谷粒,回来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后,才有了水稻。还有些地方对狗的神化,甚至超乎现代人的科学理解思维。每年农历六月,早稻成熟之际,湘西的炎陵,茶陵,永兴,安仁等地,都会进行抬狗求雨的仪式。“台湾土著排湾人,古楼社人认为狗是其始祖。”在那个地方,当时狗死后甚至都有殉葬品。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错误,随之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也是提上日程。而追根溯源这种与自然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尤其是某些动植物的内在信仰和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有利于这种生态和谐的现实价值。在这里我们不做科学事理上的分析,只是从这些现实资料中看到人与狗之间那些微妙的联系,并且在这些基于情感的互相联系中,把无意识中就对这种动物有了一种和谐共生的保护念头,这也正是一种难得的生态意义。
三、犬图腾信仰中折射出民族密码
动物学家的研究表示,犬是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中国的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猪)中,犬与人的感情最为亲近。驯化后的犬不仅能帮助人类狩猎,而且可以保护人类,看护家园,犬在六畜中被视为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因而在原始时代,产生了人们对犬的图腾崇拜。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多有犬神话流传,古代北方狗国与南方狗国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图腾崇拜而言的。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瑶族、畲族中流传的各种“盘瓠”神话中,明显带有图腾崇拜的意识,崇狗、敬狗是这些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传统。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着始祖盘瓠的功绩。在其民族的传说中,大意是上古时, 高辛的皇后耳痛三年,后来从她的耳中取出一条虫, 养在盘子中,有一天突然变成了一只龙犬, 高辛皇帝给它赐名为龙麒,号称盘瓠。正好那时犬戎犯乱,皇帝下诏求贤,并称谁能够砍下敌军首领的头颅,就把三公主嫁他为妻。后来龙犬揭下榜来, 乘敌军的首领酒醉之时,咬断其头, 回国献给高辛皇帝。可是皇帝考虑到它是一直犬想悔婚,可是盘瓠开口说话,说将自己放在金钟里七个昼夜边可以变成人,到了第六天,公主怕它饿死了,就打开金钟,可是那时龙犬的身以成形,但头没有变化,还是狗头的模样。之后他与三公主结婚,两人隐居深山, 以狩猎和山耕为生,并且生育了三子一女。在这则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盘瓠被描绘出机智,勇敢,并且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不仅仅体现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像一些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图腾崇拜的印记,解读这些正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精神世界。
在衣着服饰上,王士性《桂海志续》记载有,“瑶族,女则用五彩增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而且瑶族还有缠头巾的习俗,这个习俗也是与盘瓠和三公主的故事有关,因为三公主打开金钟的时候,狗头还没有变成人类的模样,所以就只好把毛茸茸的头包起来。在祖先祭祀上,畲族先民们尊崇盘瓠为自己的始祖,同时把它是事迹绘制成了祖图,像在浙江龙泉县就保存着畲族祖图全套38 幅图画。甚至还有地区把盘瓠列到自己家族的祖先牌位上,“1929年夏德籍教师史图博与李化民在浙江省景宁县救木山村看到蓝氏祠堂里放着祖宗牌位, 居中最大的是盘瓤及其次子的牌位,上书写:‘龙凤高辛帝祖救赐附马护骑国(侯)盘瓠姚肖氏蓝光辉批夏氏之位’”。盘瓠和蓝氏祖先结合,成为祖先崇拜。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苗族群众常用坚硬的石头刻制成石狗,放置在祖先的墓前,让石狗守护着祖先。安放石狗的同时,苗族群众还在现场杀猪宰羊,请巫师进行祭祀,选了良辰吉日才能安放。墓园是否安放了石狗,是衡量子孙是否孝敬祖先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种习俗,至今在苗族地区还十分的流行。在舞蹈方面也有此种信仰的遗留,据调查,迎祖舞, 是畲民为了表达对其始祖盘瓠和祖先的怀念,在表演过程中有三步一回头的动作, 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业民族都离不开它。直至现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讲述犬的传奇故事。满族《义犬救主》的传说讲述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赶,明兵放火想烧死他,是他身边的狗在水泡子里浑身蘸满水,打湿周围的荒草,免去烈火烧身,救了老罕王。老罕王坐了江山之后,很感激犬的义举。据说满族人不食狗肉的习俗就与这一传说有关。在四川白马藏族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妇女用馍馍给小娃揩屁股,天老爷发怒降灾,全无收成。狗天天向天哭,天老爷以狗无罪,给了狗粮,因此人们吃的是狗粮,故有“人吃狗粮,享的狗福”的谚语。许多人都知晓邓世昌爱犬的故事,就在邓世昌即将沉没的时刻,爱犬竟然游来咬住他的手臂,“公斥之去,复衔其发”,这只通人性的动物不忍主人下沉。最后邓世昌与爱犬一起追随“致远”而逝……在这一类的神话传说以及包括狗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稻作神话的角色,我们无一例外的看到狗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多半是一些机智,忠诚善良的形象,并且被人类去传扬歌颂,人们也永远铭记这些恩惠,去崇敬犬,形成了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一些解读密码。
狗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人们在与它相处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投入进自己的情感要素,是物我相融的一种心理投射,往往会把一些细微的情状搜集至联系起来,就像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吴泽顺先生认为,“苗瑶畲等民族流传盘瓠神话,并以其为始祖神,正如同汉族之神话盘古和三皇五帝,都是为了标榜民族历史的久远和祖先神的伟大。”在汉族地区,也流传着关于犬的诸多贬义词,比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有时候可能会给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情感,为了免于有这种自卑感,或者说追求一种民族自豪感,这些民族在一遍又一遍地传颂古老的犬图腾神话,多半将这些犬敬为神犬,金犬,龙犬等等,赞美祖先神的英勇完美,也是为了美饰今人,增强民族自尊心,加强民族的凝聚力。这些流传着犬图腾神话传说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长期遭受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所以源自于艰难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意识,他们需要一股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力量来支撑他们的内心信仰。于是怀着朴素的感情,他们把盘瓠塑造成崇高的形象,比如盘瓠通过自己的英勇,赢取到公主,成为驸马,这种励志改变,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又如盘瓠的居高不傲,安贫乐道,与公主隐居深山,开拓山区,勤劳耕作的劳苦本色。
综上所述,由犬图腾神话传说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此类神话传说背后关于犬的信仰,关于犬图腾崇拜的神话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上述内容属于个案研究,其文化价值却具有普遍性,是人类早期信仰形成的具体体现在现今社会,无论是在少数民族还是汉族的很多家庭中,犬都是如生活成员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似乎印证着这种十分古老感情的延续,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潜意识表现。英国功能派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不可必少的功用, 那就是将信仰表现出来, 提高了而加以制定, 给道德以保障而加以执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犬图腾神话或者上升到整个图腾神话,这都是人类情感积淀的原始信仰,这种情感的深层维系伴随着社会功用将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
【注释】
①王勇等编著:《中国世界图腾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苏]谢亚托卡列夫.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③林继富:《藏族犬图腾浅谈》,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④许世珍:《台湾高山族的始祖创生传说》,载《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56年第2期。
⑤韩常先:《畲族图腾文化新论》,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⑥吴泽顺:《盘孤神话的深层结构》,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⑦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获与神话》,中国民问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蒙古族人民的图腾文化
- 下一篇:图腾文化对民族民间舞产生的影响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