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

疍家蛇图腾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9月2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疍(音旦)家族,是闽粤又一远古居民。潮汕地区也是古代疍家族的居住地之一。“疍”本写作“蜒”。《隋书·地理志》说蜒、俚皆古先所谓百越。明确地将疍人与俚人分别开来,也指出了疍也是百越的一支。六朝至隋唐时期,“蜒”泛指南方蛮夷,并不限于水居,且也陆处。至唐朝,疍人大多散处于闽粤的滨海地带,以采珠捕鱼为生,逐渐成为水上人家。

潮汕疍家,历史也颇悠久。《广东通志》说晋朝时,广东不服中央管辖的疍人多达5万余户,惠州、潮州一带“尤多”。到唐朝,疍人才开始向政府“计丁输粮”,明初始编入户籍,并设立里长,“岁收渔课”,属河泊所管辖。明代修《潮阳县志》的林大春说,潮阳县西南江上有叫疍户的,陆上没有室庐,不事耕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鱼为生,早先人口颇多。其姓氏,《天下郡国利病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上都说,潮州疍人有麦、濮、吴、苏4姓,《饶平县志》加上何姓,《潮嘉风月记》加上顾、曾共为7姓。

疍家族较多地保持了古代百越人的风俗。其图腾崇拜为蛇,故在龙宫神像旁画蛇以祭,自称龙种。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疍人称为龙户,‘入水则“绣面文身”,以扮成蛟龙之子。潮汕人向来称蛇为龙,生育属蛇的,也说是“小龙”,这与古越族祀龙、疍人祀蛇而称龙种,均不无渊源。

疍人水居,以船为室,“浮家泛宅”,或采珠,或捕鱼,“不闇文字,不记年岁”,“衣不盖肤”,男女自行嫁娶,男未聘则于船尾停放一盆草,女则停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还。这与古越族的风俗也大致相同。张士琏的《海阳志》上载:“卫所屯军,概龙丁疍户充当名数”。可见,疍民还有当兵的。明代中叶,林大春在述及潮阳疍民时也说:“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或有弃舟揖入民间为佣保者矣。”可证疍民所事,早已非只水上作业了。

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清廷因防人民“通海”,尽迁沿海居民。第二年,科尔坤勘查潮州近海六厅县,将潮属各县沿海疍民,全部徙入内地。到清代中叶,潮州疍家多集中到韩江中、上游。近人考悉,乾嘉年间,盛极一时的湘子桥下“六篷船”,就是疍家艇船,只不过已不是昔年的渔舟,而是名噪闽粤的“花林”。船中歌妓,也多为疍家女子。如“姿态丰艳、柔情绰约”的濮小姑、“丰姿秾粹、性情孤峻”的曾春姑、“工诗善唱”的曾九娘等等。船中渔家的景况虽不可复见,但据《西河龙户录》所载,“六篷船屋皆置盆花、盆草”,疍家遗俗,尚依稀可辨。据《韩江记》、《潮嘉风月记》和《檐曝杂记》等书的记载,当年湘子桥下,“月夕花朝,鬃影流香”,“画肪鳞接”,盛况空前。所以,《粟香二笔》将其比之珠江的紫桐横楼;《潮州志·丛谈志》更说其歌妓“不亚秦淮、珠江”,“名士题咏,骚客品花”,留传下不少风流韵事。

自清代中叶六篷船由盛而衰之后,潮汕疍,几乎难再觅迹。在近观代,虽有个别地方仍有疍人居留,但已是从别地迁入的。如饶平柘林海洋渔民新村的疍家,就是在清朝时从广州地区迁来的疍家后裔,至今仍操广府话。而潮地原有的疍家,或他徒,或被同化,基本已不存在。但查证潮汕各地,以疍家命名的乡村尚有不少。如潮阳的疍家宫和疍家歧、揭阳的疍家山、汕头市郊的疍家园,以及今属梅州市的丰顺疍家湾等等,我们还是可以推见当年疍家分布的大致情况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