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金城城隍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李振宇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古代,凡有城池的地方,必建有城隍庙,专供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城隍源于《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水”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庸”即“城”,原指挖土修筑的高墙。古人建城旨在保护城内百姓安全,修筑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墙外掘出深深的城壕和护城河。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池的保护神。
城隍信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为民间信仰,属于一种自然神崇拜。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信仰集其大成的×,从宋代开始大量吸收民间俗神,将城隍也纳入了自己的神系,列为地类,称它是助善除恶、保国护邦之神,督管城中居民善恶贫富,生老病死,并管领阴间亡魂。城隍信仰由民间神祀开始转为道教信仰。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将去世后的英烈、先贤或名臣奉为城隍神,表现出明显的民俗性和地域性。祭奉人物各地不一,如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南宁、桂林祀苏缄,杭州祀周新。上海老城隍庙祀有三位城隍神,第一位是明初孝子春裕伯;第二位是东汉名将霍光;第三位是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战吴淞口炮台,抗击英军,英勇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甘肃各地也不相同,如天水、兰州祀纪信,定西祀岳飞,河西地区祀关羽或张飞,崇信祀李元谅,甘南地区祀常遇春。城隍神其人格化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崇拜民族精英,文化圣贤的民族传统美德。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开始为城隍加官进爵,封城隍为王爵。可能考虑城隍爷孤身赴任,日理万机,格外辛苦,应由夫人朝夕相伴,悉心照料,该带夫人就职,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隍爷配享夫人,自此城隍庙里增建了寝殿,供奉城隍爷和城隍夫人。到了明代更为推崇,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大封城隍神,按所治地方等级钦定城隍之品级。封京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正一品,与朝廷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封各级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估伯,正四品。当时,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规模等级和建制皆参照地方署衙,并按级别配冕旒官服。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又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令取消天下城隍封号,京都封“都城隍”,各地只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据有关资料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座,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
兰州市古代建有多座城隍庙,除兰州府城隍庙外,西固城、阿干镇、安宁堡、盐场堡等地也建有城隍庙,均奉纪信为城隍爷。纪信,汉代名将,其出生原籍有山西洪洞县、四川西充县、甘肃天水三种说法。楚汉相争时,项羽、刘邦激战城皋(又名虎牢,今荥阳汜水镇西),刘邦势单被围荥阳,纪信为救其主,着刘邦衣冠,乘刘邦车驾出东门诈降,掩护刘邦西门逃走。项羽发现中计,恼羞成怒,将纪信活活烧死。后世以纪信昭昭忠勇,祀为城隍。史料载,兰州府城隍庙左右长廊空壁上原来绘有“荥阳捐躯事”,用壁画完整地画出上述故事,可惜已毁,未能留传下来。
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兰州府城隍庙,该庙始建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经元、明两代扩建,颇具规模,盛极一时。宋代建筑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焚毁,现建筑群为清乾隆时重建。庙宇为中国古代寺庙传统配置,坐北面南,作四进,南北轴线上依次为牌坊大门、二门戏台、享殿、正殿、寝宫、客堂,两侧设配殿及钟鼓二楼。整座庙宇布局规整,疏密得体,具浓厚的民族风格。主体建筑中,最为珍贵、最具特色的当属正殿,正殿为一座重檐歇山顶单层砖木结构殿堂式建筑,殿阔5间,进深4间,八角重檐,飞檐高翘,上覆绿硫璃瓦,正脊饰荷花,脊端设龙吻,中立宝瓶。檐下斗拱交错,上檐下设斗拱44朵,下檐下设斗拱60朵,承托起庞大的殿堂屋顶。四周梁枋雕工精细,彩绘精美,整座建筑端庄稳重,富丽堂皇。兰州地区古建筑遗存中,单层殿堂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单檐,设重檐(二檐)的仅为该殿,可谓凤毛麟角,十分难得。1956年,兰州府城隍庙改建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古建筑群保护完好,1984年、1993年先后授于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