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表演艺术藏戏面具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藏戏演出时,一般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
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早在吐蕃时期,苯教文化的祭礼仪式中所表演的士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就采用了面具化装手段。后来由于×发展,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迎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愈加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另两部为:事部、行部),组织跳神法会。
于是,土风舞便与金刚舞相结合,产生了跳神舞时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14世纪,云游高僧唐东杰布为筑桥修路筹集资金,创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后来藏戏表演者视他为藏戏始祖,并按他本人面目作模式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世界迈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
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
温巴(意为渔夫或猪人)面具又分白、蓝两类。早期的白温巴面具,面部施白色或黄色,周围全用山羊毛装饰,后面披背,前面齐胸。蓝温巴面具比白温巴面具略大,面部贴蓝布或黑布,整个面具包括轮廓造型、眼、眉、鼻、嘴等,由八种吉祥图案巧妙构成,下额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胡须。个别蓝温巴面具用五彩锦缎装饰,绣有喷焰来尼三宝和日月图案。
人物面具种类较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平面面具用各种布料、纸板、山羊皮等组合而成,多用来表现剧中有身份、有性格的角色,如国王、大臣、喇嘛以及老妇、老翁、巫女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立体面具用纸浆、漆布、泥巴等塑成。立体面具除有各种造型的动物外,还有表现剧中的神仙鬼怪,如哈香弥勒佛、龙女、阎罗王护法神以及插科打浑的角色阿扎让等。各种颜色的面具,以艺术夸张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剧中的蓝温巴面具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国王戴的红面具则是权力的象征;忠臣戴的黄色面具象征忠良;王纪、牧女戴绿面具象征女性;良家老人戴的白面具象征善良;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角色戴的是半白半黑的面具;而黑色面具则表现凶恶与残暴。当然,色彩的象征意义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也是可以变化的。
在藏戏中,无论什么流派和剧种都离不开各种动物的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有众多的动物面具。而这些动物都被罩上神灵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如西藏原始苯教所崇拜的神抵是羊头、牛头、马头和虎头,这些动物代表着各种有生命的神灵。
流派 在西藏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藏戏不同的流派。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1、白面具藏戏 白面具藏戏,系藏族戏曲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文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相传是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而组织"仙女七姐妹"班子进行演出从而形成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即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代。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古老质朴的宾顿巴(穷结地区),由白面具衍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乃东地区)和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堆龙德庆地区)三个艺术流派。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巴较小。所演剧目主要是《诺桑王子》及其片断。
宾顿巴 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传说汤东杰布为造铁索桥,到处募化,吃尽了苦,感动了一位女神,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姐妹")演戏。他去了,果然有七个俊逸聪颖的青年男女。他计大哥当"甲鲁"(借用过去一个部落头人的名字,头戴大红的高帽,手拿竹弓,表示有权。藏戏中用以领班),三姐妹当"拉姆",即仙女;三兄弟当"温巴";汤东自己当"更拉",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钱,造了很多铁索桥。宾顿巴,藏语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谓七姊妹(或七兄妹)戏班宾顿巴,还保留与最为古老的表演艺术风貌,它的开场角色叫"阿若娃",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甲鲁所戴帽子还是藏族早期"阿卓"(古鼓舞)舞队鼓手的"扩尔加"圈帽,而且他们的衣装头饰和表演的舞蹈动作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画上白面具戏表演的形态。
扎西雪巴 扎西雪巴是白面具戏中影响最大。艺术上发展得较为完备。成熟的剧团,规定可演《诺桑上子》全本,其唱腔与西藏古老民歌"谐钦"(大歌)极为相似,雄浑,沉厚,舒缓,其中不少后来发展成为韵味隽永的藏族特殊装饰音技巧"震谷"同时,它已开始受到蓝面具藏戏的影响,对自己的白山羊皮面具按蓝面具的样式进行加工装饰,由白面具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黄面具。
尼木巴 尼木·台巴和吞巴·伦珠岗两个相邻的戏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只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等多种,但在雪顿节献演时被规定仍然演白面具戏,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2、蓝面具藏戏 蓝面具藏戏,演员戴蓝面具出场,是藏族中心地区卫藏方言剧种,是传统最丰厚、艺术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族剧种,藏语文称为"拔温布",即蓝面具戏,汉语文一般称其为藏剧或藏戏。国内外一般人所说的藏戏主要就是指蓝面具藏戏。
它直接由白面具藏戏发展而来。相传为汤东杰布晚年将山南宾顿巴白面具演出形式传回家乡日喀则昂仁迥·日吾齐寺后,逐渐形成的,并开始演出许多完整的大型正戏剧目。后来又发展出诸多民间的蓝白具戏班,并不断创编新的剧目。蓝面具藏戏积累了一批传统剧目,除八大藏戏外,如果将个别民间戏班编创和演出的剧目,如《若玛囊》《猎人贡布多吉》和《泽当琼琼》等也包括在内的话,总计有近20个剧目。
蓝面具派又称"新派",其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新派形成了以四个蓝面具戏班为中心的四大艺术流派,即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
1、迥巴藏戏 靠近珠穆朗玛峰的昂仁县迥巴,唱腔保持了古老发声法,脑后音与胸腔共鸣运用较多,融入堆地区民间声腔音调,唱腔异常高亢宏亮,雄浑甜脆,其艺术影响流传到四川的甘孜。
2、江嘎尔藏戏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盆地的仁布县江嘎尔,以古朴浑厚、庄重苍劲的喇嘛藏戏声腔和更为古老神秘、粗拙瑰奇的×色彩,以及更为地道的传统技艺,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僧众的偏爱。
3、香巴藏戏 后藏南木林山谷的香巴,以香河流域的民间歌舞和香巴噶举派×艺术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几个藏戏流派艺术优长而自成一格。
4、觉木隆藏戏 拉萨地区的觉木隆历来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觉木隆藏戏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艺术最丰富成熟,精美活泼。以男女演员分别扮演角色,善作世俗戏剧表演,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发展较多而备受世人称道。它在藏戏诸流派中,威望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属于觉木隆派的民间戏班,遍布西藏全区各地,影响远及青、甘、川广大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西藏和四川康区还有一部分民间蓝面具戏班,因各自历史发展情况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如西藏的乃东藏戏,阿里的普兰藏戏,后藏的亚东藏戏,珠峰下定日的雪嘎藏戏,喜马拉雅山脊南坡的洛扎"鲁果"藏戏,羊卓雍湖畔的琼果孜藏戏,昌都察雅的香堆藏戏等,还有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甘孜。道孚等地的康巴藏戏也受到蓝面具藏戏的直接影响。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数百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留了下来。目前藏戏传统剧目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藏戏":《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文》、《朗萨唯蚌》、《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等;这些戏目,多数是佛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人情世态。民主改革后,藏戏也增添了新的内容,伴奏上也吸收了笛子、六弦琴、扬琴及部分管弦乐器,从而丰富了藏戏的表现力。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说唱 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民族聚居地的曲艺品种"《格萨尔王传》说唱",以主要"说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而得名。
《格萨尔王传》本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换言之,"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英雄史诗,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艺术化了的传承方式,不仅使英雄史诗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传承中生发出一枝曲艺表演的独特的艺术之花。这种情形不独藏民族的曲艺"说唱"有,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说唱"和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说唱",同是这种情形。从而构成了史诗"说唱"类曲艺的一个形成规律。
《格萨尔王传》说唱,作为一个曲艺品种,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为: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人,藏语称作"仲肯"。他们的职能,早期主要是传承民族历史,活动方式很像欧洲古代的"行吟诗人"。
《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纪前就已经开始流传,约在公元九世纪时,内容趋于完整。迄今已丰富为近百部、约170多万行的篇幅。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天神白梵王之子,因人间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头人家里,长大后骑术超人,武艺高强,因在赛马会上得胜而被拥为岭国君王。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东征西讨,扶弱济贫,维护本民族利益,深得人们的爱戴。
《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术传授充满了神秘色彩,除向前辈艺人学得即藏语称此类艺人为"退仲"的情形外;一类艺人的表演故事多为自己心中想出来的,藏语称作"酿夏";最令人惊奇的是一种藏语称作"包仲"的艺人,他们的艺术技能的获得方式,为梦传神授,亦即艺人在从艺之前根本未学过艺,突然有一天在睡梦中梦见有神人传授,并且一做梦就昏迷多日,神志迷乱,苏醒后即能滔滔不绝地说唱表演《格萨尔王传》的史诗故事。实在是不可思议。
历史上的"仲肯"代有才人。20世纪以来,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已故的有藏族的扎巴和蒙古族的琶杰;另有藏族的才让旺堆、桑珠、玉梅和蒙古族的罗布桑等享名民间。由于其艺术主要存留在他们的口头,因而他们与他们所表演的故事一样,都被视为本民族的瑰宝。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藏族激动人心的“谐”与“卓”
- 下一篇:摔跤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