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藏文化

藏文化

《萨格言注解》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萨格言注解》虽名为注释,实际上是一本故事集。它的辑录者,是仁钦拜。又被尊称为“教巴吉登滚布仁钦拜”,意为“世间信主宝祥”(公元1143—1217年)。生于今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系噶举派中止贡派的创始人。《注释》最后记有“恐此注解中之故事,有弄错者,或有许多遗漏,不清楚之处,为了改正使之无误,曾请萨班仔细过目审阅。”由此可见他是很认真的。后来,又经玛顿却杰校勘写定。全书除几段文字是对《萨迦格言》进行注解外,其余的“释文”其实都是一些独立成篇的小故事,共五十四则。其中除了《摩揭陀姑娘请佛》、《达娃王子调伏吃人的花脚国王》、《月光王舍头成佛陀》、《欲害佛陀被感化》等少数几则是直接宣扬佛教的以外,其他都是一些富有哲理,饶有兴味的小故事。从内容看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揭露统治、剥削阶级贪婪暴虐的。如《国王抢宝井》讲:一个老人家里有一口宝井,他一家的生活所需全从宝井中得来。后来,国王知道了,命令老人把宝井献给他,否则处死。老人觉得宝井无法搬移。又难舍宝井,因而发愁难过。老人的女儿见了使教父亲一计。老人照女儿的计策,请国王派手下臣属去搬宝井。国王便命所有臣于去搬。并下令说:“搬不米,就杀头!”众臣见宝井不能搬动,又不甘心被杀头,便联合起来把国王杀了。

它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和暴虐,并赞扬了平民姑娘的聪明机智。

又如《婆罗门消灭众敌当国王》的故事,表面虽然好象在赞美这个婆罗门的捉弄行为,但细想起来,他所捉弄的对象都是小偷财主、牟利店主、贪财王子、不仁国王等。他抓住这些人贪鄙的本性,然后给他们以惩罚,甚至致他们以死命。如小偷财主见他装得阔气,便来偷他;店东见他的羊拉金币便强行买去,王子听说他揪着熊耳朵是在请财神,便要让自己去揪;商人听说河底有财宝,便让把自己扔下河,等等,最终使他们落人圈套,自毙于贪求,真是大快人心。

叙述弱小者战胜强大者的。如《兔杀狮》中讲:在一座大山上,有一只狮子和一只小兔。狮子仗恃自己身强力大,经常斯辱和役使小兔。小兔不甘心,便想好一计对狮子说:“我看见一个和大王你一模一样的动物。它说:‘世界上只有它的力气最大,没有谁敢跟它比试!’”狮子听了很生气。便让兔子领它去比试。兔子领它到一口井前,一告诉它就在井中。狮子见井中自己的影子,以为是对手,便向之示威、一扑斗。一见影子也向自己示威、扑斗,便跳下井去搏斗,结果淹死了。

此外如《小兔降服大象群》、《田鼠,乌鸦交朋友》等故事,也是以弱小者战胜或胜过强大者为中心思想,一赞美弱小者的智慧和敢于和强者斗争的行为。批判狡猾、欺诈行为的,如《老鸥吃鱼被蛙杀》、《驴蒙豹皮终被杀》、《聪明人和老实人》等。《聪明人和老实人》中讲:聪明人和老实人交朋友。老实人拾到一瓶金子,和聪明人商量埋在一棵树下,归两人共有。但聪明人暗地将金子拿走,反诬老实人拿走了。’二人争吵不休,便告到官老爷那儿。官老爷决定审问那棵树。聪明人事先让自己的父亲藏在树洞里,等审问时便答:“是老实人偷的!”因此,老实人被判了罪。老实人气极之下,便堆起干树枝,点火烧那棵树。藏在树洞中的聪明人的父亲,受不住烟熏火烤,只好连滚带爬出了树洞。结果真相大自。从此传开了一首谚语:“过分聪明了反不聪明,虽然老实却并不愚笨,请看聪明人的父亲吧,老大年纪还挨烟熏!”这则故事说明狡猾欺诈行为不能隐蔽太久,最后终将败露,受到应有的惩罚。

批评缺点的,如《兔子逃“加尔”》批评兔子不调查研究和其他兽类的盲从行为。《大鹏骄傲成坐骑》、《狮子自大背象尸》等批评骄傲自大的缺点。

这里还有三则禽兽选王的故事。《蓝皮狐狸》中讲:狐狸掉进染缸,毛皮被染蓝了,太阳一照,蓝光闪闪。因而被众兽认为高贵而选为兽王。但后来终于败露身亡。《乌鸦揭露猫头鹰》中讲:猫头鹰以其国大而发光的眼睛得到众鸟的景仰,要选它为鸟王。但被乌鸦揭穿是“昼盲”,因而鸟王没当成,和乌鸦结下了冤仇。《蝙蝠被逐》说的是:蝙蝠投机取巧想夺王位,最后被众鸟驱逐出鸟群。这些故事都曲折地揭示了那些为王称帝者,多是名不副实,不胜其任,欺妄狡诈之辈。都是应该被赶下台的。

其他如《檀香木烧炭卖》、《公鸽失察误杀妻》、《婆罗门丢山羊》等等,也都写得简练生动,给人以有益的教育。

书中所录故事大多简短精炼,富有哲学道理,形象生动活泼。也有一些故事,如《善事。恶事两兄弟下海取宝记》、《圣兽如如》、《罗摩和罗刹王的故事》、《婆罗多家族之战》等,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委婉,富于传奇意味。

这里的故事,大部分来自印度,如《罗摩和罗刹王的故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缩写,是从佛经的“十车王”故事转录的。《婆罗多家族之战》是印度另一史诗《摩河婆罗多》的缩写。《圣兽如如》、《月光王舍头成佛》、《达哇王子调伏吃人的花脚国王》等则是来自《菩萨本生论》。还有一些则是出自佛经中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佛经故事,也多是从印度的民间故事借来的。如其中的《兔杀狮》、《蓝皮狐狸》、《狐狸贪血被羊抵死》、《田鼠乌鸦交朋友》等十四个故事,我们在印度早期的故事集《五卷书》中都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出来。

然而,这些故事经过文人的转写,再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藏族民间,其中很多为藏族群众所接受。有的在流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已经藏族化,成为藏族群众喜闻乐道的故事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