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后藏的藏戏和流派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等,这些民间及×艺术中就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后藏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蓝面具派在藏戏中影响最大,它分为四大流派,日喀则地区就占其三,即昂仁的迥巴派、仁布的江嘎尔派和南木林的香巴派。藏戏中保留了大量早期×仪式和民间歌舞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藏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并保留了一批传统剧目,如《文成公主》、《朗萨雯波》、《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顿月顿珠》、《日迥巴》等。
昂仁县的迥巴藏戏
迥巴藏戏闻名于藏区,由汤东杰布亲自创建,它有近600年的历史,以蓝面具派为代表,是后藏蓝面具藏戏中最古老的,也是西藏四大藏戏流派之一。
迥巴藏戏班子是汤东杰布组织起的第一个戴蓝面具演戏的剧团,几百年来享誉整个西藏。剧团创建初始,只是每年去日喀则给班禅演出。十三世达赖时,被达赖的一个亲信侍从介绍到拉萨参加雪顿节,演出的《顿月顿珠》备受赞赏,获得了达赖和噶厦政府破例优厚的奖励,当即给戏师额仁巴贡嘎一个镶有金子的太阳、月亮的温巴面具,给演顿珠的演员旺久一个金耳环。从此以后,《顿月顿珠》就作为迥巴剧团的保留剧目,并每年都去拉萨参加雪顿节。
据艺人反映,拉萨的踢踏舞就是随迥巴剧团去拉萨参加雪顿节而流行的。历史上剧团曾产生过几个著名的演员和戏师,如额仁巴贡嘎、旺久、才旺和现在还能表演说戏的结布等。迥巴藏戏表演艺术内涵丰富,表演形式自成体系,在诸多藏戏流派中,是艺术发展完整成熟、地方特色鲜明浓重的一支:其特点之一是表演时舞姿热情奔放、技艺水平高超,艺术感情丰富,唱腔优美、很有特色,演唱方法中运用头腔共鸣较多,高亢宏亮的嗓音内含宽厚深沉的韵味;另一个显著特点,即穿插“堆”地区的六弦弹唱、堆谐歌舞和酒歌等;而迥巴藏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开场戏“温巴顿”中穿插表演“波多夏”。在汤东杰布创建的迥巴蓝面具藏戏中,还保留了藏戏早期形态与作为降邪酬神的×仪式的歌舞杂技结合的遗迹。该藏戏班子的演出一直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仁布县的江嘎尔藏戏
江嘎尔藏戏属西藏四大著名藏戏流派之一,系藏剧蓝面具著名的职业性戏班,它以独有的藏戏风格享誉西藏及周边地区。江嘎尔藏戏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汤东杰布以后不久的明代帕竹地方政权末期。当时江嘎尔山沟有两个属于俗人僧装的色钦寺庙,其中江嘎尔群宗寺是著名的米拉日巴四大弟子之一木登措波修建的,寺庙规定十户喇嘛,每户出两个男子,组成藏剧演出班子,以后就形成这里的寺庙和寺庙下村庄里的男子都去演戏或说唱喇嘛嘛呢,女子则在家种地放羊。据说五世达赖时,江嘎尔的喇嘛藏剧形式风格已传开,四川巴塘降呷热班子就是那时传过去的。
八世达赖是南木林县托布加地方的人,18世纪下半叶,在他被选定为灵童,护送至拉萨时路过江嘎尔群宗寺,这里的头人带着江嘎尔藏剧班子随送到拉萨西郊“甘参洛登”地方,以后规定江嘎尔每年都要提前到拉萨参加雪顿节。藏历六月廿五日是八世达赖生日,江嘎尔在这一天都要到甘参洛登地方演出,以示纪念。
江嘎尔曾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演员和戏师,如嘎玛曲杰、白玛丹增、波若、朗加、唐曲、强巴等等。据江嘎尔艺人说,戏师朗加融合定钦·次仁旺堆和多仁班智达各自编写的两个《诺桑》故事,编排成了拿手保留剧目《诺桑王子》,江嘎尔也因此而扬名四海。《诺桑王子》和《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被规定为该戏班参加拉萨雪顿节每年轮换献演的剧目,有时它也演中小型戏。据艺人传说,朗加在排出了《诺桑王子》以后,还排练了《文成公主》。江嘎尔是典型的喇嘛藏剧,比较严格地按照传统剧本原原本本进行演出,注重文唱,其唱腔保持了更为古老淳朴、高亢粗犷、浑厚庄重的特点,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悠沉缓慢;戴蓝面具,配有法号、铜钹、三弦等乐器伴音,集歌唱、舞蹈和道白于一体。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交替之际,摄政藏王请江嘎尔到拉萨功德林寺演出《诺桑王子》,著名演员唐曲在老戏师出缺的情况下,率众前去。那次他把该剧开场戏表演成很规范的,还将唱腔做了一些改进,唱出了江嘎尔派地道的“朗达”风格,即头腔共鸣强,声音浑厚雄壮,极有力度,旋律缓慢深沉,“仲古”变化不多,但苍劲宽宏,音色圆淳。他因此而受到赞赏,被热振活佛亲自选定为戏师。在布达拉宫红宫内十三世达赖灵塔殿三楼有一幅壁画,其中有一块画的是蓝面具藏剧演出的场面,所注的藏文为“江嘎尔演出《诺桑王子》和《智美更登》”。 仁布江嘎尔藏戏团曾先后在1980年、1983年拉萨雪顿节藏戏比赛中和2001年西藏×藏戏唱腔比赛中分别荣获团体三等奖、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优秀奖等众多奖项和荣誉。
南木林县的香巴藏戏
香巴藏戏是蓝色面具派藏戏流派之一,它起源于14世纪汤东杰布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表演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香巴藏戏艺人的创新完善,不断吸纳融汇新的富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使它的脚步总是跟随新的时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曲调。该派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表演入神细腻,别有一番韵味,是传统藏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作为传统优秀的流派,香巴藏戏所演剧目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历年的拉萨雪顿节上,香巴藏戏都能以其独特的风韵赢得观众的好评,为广大群众所喜爱,香河流域人民对它更是情有独钟。
定日县雪嘎拉姆
雪嘎拉姆是定日县政府所在地雪嘎乡蓝面具藏剧班,建立于百多年前。每年它主要在雪嘎曲德寺的亚桑节和雪嘎庙会期间演出各种传统藏戏片断。
雪嘎拉姆不演整本戏,只演片断折子戏,这是由戏师凯多开创的传统。凯多是位远近闻名的壁画能手,具有很高的艺术创造能力,经常到拉萨去,对不断创新发展的觉木隆藏剧很感兴趣,并做了一些研究,汲取其创作手法。
有一年的藏历七月三日,他组织剧班给雪嘎宗演出“谐泼”和一小段正戏以后,就学习迥巴戏班穿插表演了“波多夏”,接着又演出一段正戏,再穿插表演“倒头溜索”等古老杂技节目。据说那时为“倒头溜索”立的木杆就有五层楼高。宗本和群众觉得这种演法很新鲜,穿插表演的节目丰富热闹,看起来也不吃力,就给予了肯定和奖赏。这种表演形式此后就形成了制度。
雪嘎曲德寺每年夏天都举行为期六七天的亚桑顿节,地方的雪嘎庙会在藏历八月三十日开始,此期间雪嘎拉姆就在穿插于一个个×仪式、艺术活动之间,演出所有传统剧目的各种片断和折子戏。他们的演出服装由寺庙准备,演出结束时,寺庙也给予一定报酬。
这个戏班在艺术上曾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引起了噶厦政府的注意,也曾指令要他们去拉萨参加雪顿节的献演,但因为雪嘎几乎就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离拉萨太远,再加上当时的交通等原因,因而辞谢未去。如今的雪嘎拉姆依然活跃在民众中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藏戏—简介
- 下一篇:藏戏—藏戏中的动物精灵面具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