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江南鹅湖书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鹅湖书院座落在铅山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群山环绕的山谷里。那里林木葱茏,风景秀丽。在绿林深处,掩映着一群红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物,这就是我国文化史上极负盛名的“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高耸云天的鹅湖山北麓。书院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巅巨石覆盖,石尖耸立,千姿万态,突兀峥嵘。左右两侧山势合抱,重峰叠峦,苍翠欲滴。其左侧山顶,还有飞瀑倾泻而下,巧似垂挂的银钩。书院所在的那块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参天,曲径流泉,幽静无比。
鹅湖书院旧名“四贤祠”,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在此聚会讲学,后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建祠纪念,因名“四贤祠”。七十多年后,即至南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便改名为“文宗书院”。至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又增建“会元堂”待到明代景泰年间,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这所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遭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尤以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新筑山门、牌坊、大堂、浮池、拱桥、碑亭、御书楼;两侧更修建厢房数十间,作为士子读书之所。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门额题为“穷理居敬”,联语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鹅湖书院之所以以“鹅湖”命名,是因为该地原有鹅湖寺的缘故。鹅湖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初名仁寿院,后因山名而改称鹅湖寺。因此,书院由寺而得名,寺又由山而得名。然而,鹅湖山最早原名荷湖山。传说山上原有一湖,多生荷,夏日荷花盛开,故名荷湖。相传东晋时,荷湖山上居住着一户龚姓人家,畜有红鹅一对,常年在荷湖里觅食嬉水,后来育子数百只,这对红鹅便带着这批小鹅腾云飞去,终不复返。虽然鹅去湖空,但人们却认为是仙鹅升天,鹅湖之名便因此而在。
鹅湖书院之所以誉满江南,乃至闻名全国,主要是因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等曾在这里讲过学,进行过学术辩论之故。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问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防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由于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这次乃是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种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尽管如此,“鹅湖之会”对当时学术界却有很大的影响;鹅湖书院之所以能几百年来永留胜迹,誉满江南,正与朱、陆诸子的“鹅湖之会”有关。
鹅湖胜迹,名闻天下,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诗人墨客、一代名流前来寻踪探胜。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明代的杨廷麟,清代的蒋土铨等,都曾有鹅湖之行,并留下了他们的文词和诗篇。
建国前,鹅湖书院遭到严重破坏:书院左侧的宋代宝塔和碑刻,被拆毁损坏;正殿建筑也被烧毁。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此重加修整。今日的鹅湖书院,保留着清代康熙年间的规模。从现存的建筑物和一些碑刻题记看来,尤以清代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最后一次修葺时的遗迹保存最多。至今牌坊、泮池、后殿、厢房等建筑保留尚完好;泮池两侧的厢房内,尚存明、清两代古碑十三块,是研究这座书院历史的珍贵资料。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心学”诞生地-象山书院
- 下一篇:叠山书院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