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商的人文对话----徽商是徽州社会发展的动力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一府六县”的古徽州,历来因其境内黄山、白岳、横江、练水等秀美山川而闻名于世。不过,“万山丛中”的徽州山水虽好,但“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 园”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无疑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这首徽州歌谣的作者和创作的年代了,但代代徽州人都对此了熟于心。在漫长的岁月里,出生在徽州,决非仅仅意味着品赏“清风明月”的怡然自乐,其中更蕴涵着多少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此间的几多艰辛又堪与何人说?代代的徽州儿郎在村口告别了慈亲发小,挎上行囊,越过崇山峻岭,向着他乡、向着人生的下一个驿站进发。哪蝗数十年后,他们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激荡在内心深处的仍然是这曲人生的悲歌、奋斗的悲歌:“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生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徽州人前仆后继,硬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徽骆驼”和“绩溪牛”的精神,打造出称雄中国几个世纪的“徽商”。以致在明清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判断一个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看这个市镇有多少从事商业的徽州人——所谓“无徽不成镇”也。
以当时的商业重镇扬州这例,它的富庶繁华,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客居的徽州商人。甚至晚清民国时代南社的重要成员陈去病先生在《五石脂》中带有几分无奈地感慨道,扬州是徽商的“殖民地”:“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徽州商人在商场上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家族了弟的文化教育,加之徽州人信仰艰苦奋斗的人生哲学——在此种情势之下,一个人才辈出的徽州便成为必然。在传统社会的科举考试中,徽州人创造了诸多奇迹:“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茇┫唷啊ⅰ备缸由惺椤啊ⅰ蓖擦帧暗燃鸦霸诨罩莶凰愣嗝聪∑娴氖虑椋鲆悦婊还?000多平方公里、当时人口不过十几万的休宁县而言,从南宋到清朝居然涌现出十九个状元,远远超出曾经一度名声显赫赫的苏州,稳居全国之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状元县“!
当然,科场上的佼佼者并不必然意味着能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但它提供了一个标尺来证明当时徽州文教事业的成功。在考虑到当时徽州的人口若悬河不过百万(即使在今天,徽州的总人口也没有突破两百万),回过头来看好一长列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星光璀璨、熠熠生辉的徽州人的名字,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徽州子弟成才率之高,确实不负“东南邹鲁“的美誉。
一个拥有极强的经济实力,同时又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商人群体的出现,便函从另一个层面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徽州商人对故土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功成名就之后他斥巨资在故乡营造华屋巨厦,畏以雕梁画栋的装饰。除此之外,徽商还关注故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散尽千金黄色建桥修路,并延揽名师兴办义学。在风水上讲究”天人合一“的徽州人,在社会层面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着“和谐美”。
类似徽州这样自然地理条件的山区在中国也不在少数,但为何单单是徽州成就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我们认为,此中原因有二,或者可以说徽州社会经济发展由两大车轮推动:一为商业,二为文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徽州社会发展的这两大驱动力,用当下的话语业诠释,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和基础教育。徽州的经验,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境遇,徽州也经历着种种时代的巨变。太平军和湘军在徽州腹地的拉锯战,使得徽州父老饱受战乱之苦。与此同时,泰西诸国的坚船利炮叩开国门,洋货汹涌而来。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封建经济方式为基础的徽州商人元气大伤。种种重压之下,徽商一步步走向衰败。或许,徽的日薄西山,也意味着徽州人悲怆命运的开始。曾经的各种等运动,对文物之邦的徽州而言,更是浩劫。而其间徽行政区划的变更、徽州名称的废弃,更使得徽州人几多无奈和彷徨。
但今天,“徽商”已成为一个驰名中外的品牌,“天下徽商”正在崛起,新“徽商”正在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徽商四大行业之三茶商
- 下一篇:微州印象—徽商 徽文化 徽商集团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