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微派建筑—歙县探幽斗山街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歙县地处新安谷地,自古就是繁华之地,在歙县县城和深渡等地,至今保存着许多古渡和老码头。更有那始建于明朝的紫阳桥、宋朝的太平桥,在一练澄江上横跃,引来送往千百年间走四方的徽商。我在歙县乡村田野转悠了好几天,最后来到歙县县城。县城非常热闹,在狭长的街巷中,到处是卖墨砚和各式特产的。歙砚很有名,是我国最好的砚台。它和宣州的宣纸一样,是自古文人墨客案上不可缺少的。歙县还有一样风味小吃很有名,那就是毛豆腐。在马头墙相夹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深处,回荡着:"笃、笃、笃"清脆的竹板声,接着就是一声悠长的叫卖:"毛豆腐噢--",于是引来众多食客。这毛豆腐是选用上好白嫩的水豆腐干,洒上盐放进温室,待其长出一层长长的绒毛,就可以煎来吃了。卖毛豆腐的总是挑着担,前面是火炉和油锅,后面是柴禾和毛豆腐,你一抬手,他便停下来,放好油锅,开始煎毛豆腐。随着"滋拉"一声豆腐入锅,小巷中香味四溢,叫人大流口水。我在毛豆腐担前停下,学着当地人的样子,要了一串毛豆腐和一小盅白酒,坐在石凳细细品尝,感觉真是十分受用。难怪徽州民谚说?quot;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做徽州人。"。听卖毛豆腐的小贩讲,这毛豆腐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早年贫困潦倒,以乞讨为生,他行乞到徽州,讨得一碗豆腐,他不舍得吃,过了数日豆腐长了毛,朱元璋舍不得扔掉,就讨来一点香油,煎了再吃。谁知竟是美味无比。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还念念不忘毛豆腐,常叫宫中厨师做了给他吃。在歙县,也有一条老街,名曰"斗山街"。斗山街很窄,是一条细长的小巷,在巷子的入口处,放了一张课桌,桌上用粉笔写了"卖票"两个字,但桌前又没人,我喊了几声没人理我,就直接走了进去。我推开一扇扇陈旧的大门,走进斗山街的人家,但见一个个宅子都是又深又大,阳光从天井射进来,古色古香的民宅苍老而斑驳。阵阵凉意从老宅子的石板地上传来,我身上的热汗很快就干了。

几乎在每个院落深宅都有几个老人坐在天井大树下聊天打牌,他们可能已经看得太多的过客,对我视而不见,任我在院落中转来转去。我胡乱逛着,步入一个古宅,发现这里居然是一个学校,十几个小学生坐在一个雕花木窗的房间里,静静做着功课,老师也不知哪去了。在天井里,放着孩子们的玩具,默默依偎着百年古宅。我从学校出来,一个人叫住我:"买票!",我想这就是那个不守岗位的售票员了,给了他二元钱正想走人,"你等等!",这人又在后面唤我。我回过头去,见他将手中的一捆菜交给路过的一个和他长得很象的孩子,紧跑几步赶上我,"买了票,有导游服务,我带你去转转!"。我没想到还有如此好事,就跟在他身后往前走。这个一点也不象导游的男人带着我毫无顾忌转遍了斗山街的每家每户,看了堂屋看卧室,看了闺阁看厨房。尽管都是人家的禁地,但是他带着我如入无人之境,家中没人他也带我往里闯。他一边和人家说着笑话,一边告诉我这家出了多少宰相多少巡抚。在那些卧室闺阁,我看到了许多在外面大院里看不到的精美建筑,有一个闺阁,外面看就一层,等走进去,却发现是一个三层的玲珑阁楼。在里面的房子里,每扇窗都是一件艺术品,镶嵌着白玉,上面画着山水和各种传说故事。一些很有价值的古董字画就那么随意挂着,在不设防的气度中显出一种豁达。还有一个厨房,是我所见最大的厨房,不仅厨房中有井,里外有三间,并且还有三个孩子在厨房里骑车,真实匪夷所思。在一间院落,导游一边和我讲解着,一边就拿起井边的菜洗了起来,原来,这是他家!我看看转得也差不多了,就告别了还要带我转的导游,离开斗山街,折向歙县城郊走去。走到巷口时,卖票的又换了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她手里端了一碗饭,很认真地吃着,不时抬起头,看看有没有过客。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