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中华南方文明之源:五溪文化(一)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庙考古的重大发现,将人类祭祀史至少前推千年,证明在为拥有“五千年文明”而骄傲的华夏大地上,历来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五溪,远在七千年前却已是“文明之邦”!笔者几年来对“五溪(高庙)文化”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萌生了一个大胆假设:至少可以说中华南方文明起源于五溪地域!

一、中华南方长江文化的五溪寻根探源

1、五溪文化是中华南方文明之源。五溪八蛮地,楚国旧边城. 势雄接云贵,万壑赴洞庭。五溪乃酉溪、辰溪、巫溪、雄溪、朗溪之总称。五溪汇而沅水成。沅与源,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是同音表达,沅水的真正含义是源水,是远古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起源之水!五溪文化顺沅江而下,对三湘大地以及长江流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孕育催生了辉煌的中华南方文明。这一推测得到了以高庙为核心的五溪区域考古发现的有力证明。一系列的五溪考古发现表明:以高庙为代表的五溪文化不但上有继承下有传播,不但影响了同时期的湖南长沙大塘文化、稍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原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和商周的青铜文化及当今的民族民间文化,还向西传播到了西亚,影响了那里的苏美尔文明。在古印度、埃及等文明中,也可找到高庙文化的影子。

2、五溪流域是我国稻作发源地。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稻作之父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论证了中国水稻起源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对于水稻起源地点,尽管受到上世纪前叶考古成果的局限,丁颖仍将其地域圈定在了主要以云贵高地的某一区域为中心,沿着那些大河川的河谷及河谷之间,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的某一个区域。这一水稻起源的观点,在随后开展的中国稻作史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而五溪大地正好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半部向长江中游丘陵的过度地带。高庙考古的重大发现,为中国水稻的发源地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发源处就在五溪区域。随着越来越多远古遗址的发现,在五溪考古学家们又发掘出距今5000年左右的稻作文化遗址达12处之多。在这批早期的“贝丘遗址”中不仅发现大量的打制石片石器,还发现了不少的磨制的石斧、石锛、石片和石铲。同时,还发现直接用于收割农作物的工具——蚌镰与石镰。在新晃大洞坪贝丘遗址中出土的陶片里,还发现有稻谷壳的碳化物。说明在高庙文化时期,“五溪”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了。历史与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与巧合!惠及全人类的杂交稻的发明者袁隆平院士,乃住在沅水东岸的安江农校,与7400年前的高庙遗址仅一江之隔。

3、五溪巫傩文化是中国道教的源起。儒学、道学和外来的佛学,共同构筑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足鼎立、三教融合的局面。儒教文化产生在黄河流域,佛教文化产生于恒河流域,而中国道教则源起于五溪巫傩文化。五溪巫傩文化大体可以分为:辰州傩、瑶族盘瓠祭祀、苗族跳香祭祀和新晃的“咚咚推”侗族傩戏。作为五溪巫傩文化之首的辰州傩,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五溪地区的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五溪人自古以来生产、生活与文化传承的缩影,是原始宗教和古老戏剧的活化石。传承千年的辰州傩文化,保存着古代祭祀仪式多姿多彩的风貌,涵盖了民族民间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语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内容,它的仪式、唱本成为了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人类学研究文本。《楚辞.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至今此风犹存。

二、雄踞五溪的远东巴比伦神庙——高庙

1、高庙遗址的地理位置。高庙遗址所在地洪江市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沅水中游,与沅水上游同样具有山地与河谷相间的地貌特征,而与沅水下游地区丘陵与冲积平原相间的地貌有明显差别。从Googel Earth卫星地图上看,高庙遗址东依雪峰山系而与资水相隔,西、北屏嶂武陵山系与乌江和澧水相背,西南倚云贵高原和南岭余脉与珠江分界,是一个高山环绕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远古堪称 “天府之国”。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